将军山小学音乐组组内教研活动三——(送别)
《送别》报道
十一月,像是一位优雅的舞者,在时光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带着丝丝寒意,却又不失温柔,用它独特的舞姿演绎着季节的更替,诉说着秋天的尾声和冬天的序曲。在这美丽的季节,王祎老师于11月27日第一节课在三(3)班开展了一节音乐公开课《送别》。
歌曲《送别》是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先驱”的音乐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学堂乐歌作品。是根据美国音乐家J.P.奥特威所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改填歌词而成。李叔同改填的这首《送别》,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传唱,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作品曾因被电影《城南旧事》重温而扩大影响。
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播放《童年》《蜗牛与黄鹂鸟》《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们猜歌名,通过总结这些音乐的共通点,引出学堂乐歌,并着重介绍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叔同。
在学唱歌曲之前,专题设计情景剧环节。首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送别》的诞生故事,然后邀请学生们分别饰演李叔同和其好友许幻园,声情并茂复盘当时场景,学生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绘声绘色,成功激发起求知欲和兴趣点,孩子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教唱过程,首先播放伴奏,邀请一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诵歌词,而后全班集体朗诵,烘托送别的气氛。再跟着伴奏带领学生们画旋律线,借助旋律线的走向让学生们体验音乐情感的变化。最后,学生们跟着伴奏重复演唱,加深对歌曲的熟练度。
在教学拓展环节,播放《城南旧事》电影中《送别》插曲片段,让学生们的情绪穿越时空,而以后欣赏厦门六中合唱团演奏的阿卡贝拉版《送别》,学生们跟着伴奏自觉集体大声演唱,整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教育孩子,就是一个让孩子慢慢体会的过程,空泛的理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有效教学除了做到精准备课,还应该增加说和做。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大于一切,听得再多,看得再多,不如自己身临其境,教师要运用多种体验活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理解、感悟,从而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股清泉,启迪、陶冶美好的人生。
最后,全体音乐组教师进行了激烈的课后研讨,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研究新课标,吃透教材,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课堂教学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