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工作室成员潘海红老师
有效沟通,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将军山小学潘海红
《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影响家校共育的因素和实现家校共育的必要前提,而且按照性格特质、教子类型、家庭类型、问题类别几大方面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家校沟通的技巧,同时阐述了利用班级活动、亲子活动、校外拓展活动以及传统沟通方式进行家校合作的方法。整本书满满的都是实例分析和方法指导,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强,令人获益匪浅。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对“与不同性格特质家长沟通”这一板块中的“面对自我、缺少大局观念的家长”这一环节印象最深刻。书中王怀玉老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明确指出,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要保持理性,柔中带刚,温和而坚定地把握好处事原则。王老师在书中说:“自我型家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与教师交流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愿望变成要求,提出来就想得到满足。教师满足了他(她)一个要求,他(她)可能还会提出更多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柔中带刚,巧妙应对,在表示出对他(她)的尊重的同时,也要巧妙坚持原则,不能只为了表面和气而一味顺从。”
我所在的学校,家长整体水平比较高,对于孩子的期待值也很高,所以,有不少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荣誉表彰,最直接最常见的就是在每学期期末三好学生评比问题上。“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得到三好学生?”是他们经常会问的问题。以我自己为例,第一次中途接手6班的第一学期期末,就爆发了一次针对一名转学生选上三好学生的抵制:在我接手这个新班级第一学期期末,公布三好学生名单后,一个家长向我质问:“为什么之前他的孩子能拿到三好学生,XXX来了之后,她孩子就被挤下去了?像XXX那样爱打架的孩子,有什么资格当三好学生?”同时,由于这个家长在班级较有影响力,很快在班级群形成了风波。
看到信息的一瞬间是恼火,内心非常生气。家长只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拿到三好学生,然后就把矛头指向这个“新人”。但是冷静下来之后,还是得理性处理。当时我的做法是:1.快速回忆这个孩子的日常表现,确定反馈是否属实;2.翻看三好学生的投票单,并进一步在学生中调查了解该生的口碑;3.回忆本次三好学生的评选工作是否有疏漏。做完这三件事之后,我可以肯定,我的名单完全是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的,没有一点逾矩的地方,所以我在家长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各位家长好,对于XXX同学当选本学期三好学生的事情做如下说明:
1.XXX同学自转学以来,确实有吵架甚至打架的现象,尤其是刚转学那段时间,但是之后有明显的好转趋势,并且没有造成安全事故。
2.在本次三好学生投票中,该生的投票数过半,并且我在大家反馈之后,向多位学生家长发了信息,请孩子电话留言对于XXX的评价,目前来看,学生对于他的评价褒大于贬。
3.三好学生的评选,从每月的得星情况,到期末确定候选人大名单、投票后的新名单以及最终人选,每一个环节我都有公布,没有任何隐瞒。
因此,我个人无权也没有理由将其从三好学生中除名。
果然,这段话发下去,很多家长不吭声了,但是有不少家长(包括与我发信息沟通的那位)仍然表示理智上能理解,但是情感上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孩子成为三好学生。于是我也打起感情牌:每个孩子都是发展中的人,XXX刚转学来,确实有不少行为习惯上的小瑕疵,但是一学期来,他已经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坚信,他可以变得更好,但是发展是需要空间和时间的,我迫切地希望大家能够信任我一次,也给这个孩子一次机会,也许这次的三好学生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见证一个孩子的蜕变,我相信你们会和我一样有成就感、幸福感。
因为我的两段话,他们彻底知道,在这件事情上,于情于理我都是不可能让步的,所以风波很快平息。因为自己一直是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事,所以心里有底气,在这场沟通中,我没有一味顺从,而是巧妙应对,重视家长反映的问题的同时,柔中带刚,巧妙化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德,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事例能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情感共鸣,而且理论性、指导性都很强,可以作为我们实现家校更好地共育的锦囊妙计,帮助我们构建家校共育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