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生成性资源,创造生态化课堂——缪嘉炎老师供稿
小学数学基地培训反思
将军山小学 缪嘉焱
2014年11月27日,我参加了由区进修学校组织的基地培训,观摩了上元小学基于生态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进行了研讨活动。史成林老师对“生态课堂”的介绍,更是被让我印象深刻。下面我就从生态课堂的理念出发,谈谈我的收获。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生长
上元小学徐健干老师《认识射线、直线、角》这一堂课就特别重视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直线、射线、线段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图形,徐老师把这节课的抽象知识又还原到了现实生活中去。用激光笔射到手上发出的光来形象地比喻线段,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到了线段的特点:两个端点,直的。然后又将激光笔射到了窗外,没有障碍物遮挡之后就成了射线。通过两次的对比,学生借助形象的光线,轻而易举地就归纳出了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在认识角的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角,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学生在画图和交流的过程中,对角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需要把书本中的抽象知识赋予生活这一形象的环境,把知识的引入建立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上。
二、让学生在聆听中收获
生态课堂就是要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主动去吸收课堂资源,蒋华老师在《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4/7,这时离甲地有多远?学生起来回答时,勿把“甲地”看成“乙地”,蒋老师就立即捕捉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质疑和反思。
像这样,在课堂上能够敏锐地捕捉并且恰当地运用生成性资源,是检验生态课堂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形成课堂教学的机智。
三、让学生在问题中创造
数学的落脚点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蒋华老师《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中,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营造出了生态课堂的教学氛围。只有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和宽松的环境。除此之外,生态课堂还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在尹昌涛老师《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来解决。在课的尾声,提出“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又再一次让学生在回顾中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抽象和概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在生态课堂的这一视野下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解读。新课标的目标强调学生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这仅仅依赖老师的讲授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依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