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自由旅行
将军山小学 赵清
2014年5月30日,金灿灿的阳光尽情地跳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一如,因为即将到来的“六一”,校园里孩子们无法掩饰的雀跃的心。这一天,上元小学的课堂里依然有絮语、有默契、有会心的微笑,师生共同漫步于书的世界里。“振兴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在这举行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是啊,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学海无涯;可是,舟楫安在?作为一名老师,思索过,困惑中。
一、学生自主阅读——循序渐进
提及课外阅读,作为成人的我们仿佛总是很难抹尽世俗的功利:“只有多读,才能写好作文!”“只有多读,才能考高分!”其实,对于孩子而言,阅读应该是件再纯粹不过的事了——家长、老师、朋友带他们去不了的地方,书可以。阅读,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那就遵循孩子成长的步调!每个孩子成长的速度都是不一致的。有的孩子天生有颗温柔的心,爱读童话之类的书籍;有的孩子好奇心生来“泛滥”,爱读《名侦探柯兰》;有的孩子似乎有着不相符的厚重,爱读历史;甚至有的孩子与生俱来“不挑食”,是书都爱读……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读书偏好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低年级的孩子爱读绘本,中高年级可能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阅读喜好。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什么风靡,而《女巫》也有自己的忠实粉丝……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不应该、也无权以自己的喜好或者世俗的需要去干涉孩子的阅读,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爱阅读的孩子!让孩子们可以“诗意的栖居”在自己的世界。
这次的活动,上元小学分别请冯芬、潘燕、梅玲三位老师执教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内容:《11只猫做苦工》、走进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带一本书去南京》阅读交流。孩子的阅读之路是循序渐进的。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真诚地尊重这一点。
二、教师策略干预——授之以“渔”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诚然,学生的自主阅读需要得到尊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只能冷眼旁观,策略干预毫无必要。初涉书海的孩子们,需要老师的帮助。
仅以潘燕老师执教的《走进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为例。上课伊始,潘老师由课内的《“生命桥”》引入: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由课内谈开:读了《斑羚飞渡》,你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读一读、品一品描写镰刀头羊的语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神采飞扬地交流,老师只需大大地肯定,亦或小小的点拨。在潘老师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调控下,课堂像一圈圈荡开的涟漪,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小组交流,在你读过的沈石溪小说中,有哪些动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展示“狼”这一形象的内容片断,感受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的系列化、人性化。最后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运用,制作动物卡。
用课内阅读的法,寻找课外阅读的源。老子曰:“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区教研员周爱华老师也说:“课外阅读绝不能等同于课内阅读!”是的,课内阅读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基点,也应该是有效课外阅读的起点!
三、学校丰富评价——“推波助澜”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关于这点,上元小学的诸多举措中有这样两点印象最为深刻:一是诗歌期刊《元曦》的创办。元曦——早上的太阳,从期刊的名字就不难感受到学校对于孩子们满心的期待与浓浓的爱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散发着墨汁的馨香,孩子们的表情与心情,不难想象!阅读的检测可以不是一串量化、冷酷的数据,而是多了一些温情的展示。这样的平台,我想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真心向往的吧。这是对那颗爱阅读的心最温柔的呵护!第二个印象很深的举措不同于诗刊,多了一些理性的色彩——“阅读检测平台”。这个平台包含了年级推荐书目以及相应的检测题。从书目的确定,到阅读检测的命题,无一不蕴含着老师们的付出。个人反倒觉得,这个平台检测的不仅仅是学生,倒更像是在检测老师。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才能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师生心灵对话的话题!
当然,还有很多举措是值得借鉴的额,比如:“阅读之星”的评比、小书迷俱乐部的建立……
莫名感动于周爱华老师的那句话:“只有阅读,才能真正抹平城乡教育的差距!”振兴阅读,意义之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