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的路上,我们且思且行
将军山小学优秀青年教师 张城静
上周四下午,接到教研员周老师发的一条参加教研的短信,心中一阵窃喜。
周五,阴雨绵绵,我们青研班成员在实小圆梦楼观摩了四节《鸟语》同课异构的课。本次研讨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小班化试点学校的老师为我们献课。
四位执教者在课堂上神采奕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教学中突出的重点也各不相同。靳老师抓住课文的写作顺序教阅读,从“写”的角度剖析文章脉络;李老师特别重视借助文本材料训练孩子口语表达(口语交际训练),并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写话指导;宣老师善于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指导朗读有序、高效,激活了孩子们朗读热情;甘老师重于语基知识的积累。
下面我就谈谈对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浅显思考:
思考1: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小班化教学模式已作为我区部分中小学的学校特色实施多年。那么大班化与小班化授课又有什么区别呢?“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在如今的小班化语文课堂上是否真正落实?从这几节课来看,有的老师是有“关注每一个”的意识的,但有的老师关注度明显还不够。课堂是学生,我想一节好课不是看老师教学设计的多精彩,而是要看老师能让每一个孩子有多出彩,尤其在小班化的课堂是更应该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思考2:小组合作的价值
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第二层含义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的价值。
新课标十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形式,也是小班化教学中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尊重个体差异,特别注重生生互动,充分鼓励师生在教学动态中的生成,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在语文课堂上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体现在“互动”与“生成”。
但有的时候老师们为了要凸显某种“形式”而在一些没有必要的深挖的地方提出了小组合作的要求。有些问题很浅显,自己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要牵强附会,这就不值得提倡。
思考3:清晰目标与精选内容
这四节课不仅仅是观摩课,也是一次赛课活动呈现的课。既然是赛课,那就不同于平时的家常课。所有老师都会精心准备一些“亮点”,都想把一些出彩的地方展现给评委们看。殊不知“亮点”多了,带来的后果要么就是乱,要么就训练不到位,讲不透彻。就像渔网一样,结点多了网口就大,不如把一块网面密密地斜织起来,缝隙更小,网更结实。这就让我想到了市教研室提出来的“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口号。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哪怕精选解读文本一个角度,把该训练的技能训练到位,该习得的方法掌握了,那何尝不是一节好课呢?“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到那时,从你课堂走出来的孩子那是不一样的。日积月累,我们孩子建构更丰富语文知识,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自己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那些就是我们追求的语文素养啊!
思考4:多“读”的语文课堂与朗读指导
“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悟中传情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学方法。可见,孩子在课堂上获得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阅读实践。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升高不愿意多读,觉得读没有太多的意思。然而在宣老师的课上,孩子们读得那样妙趣横生,朗读的激情被一遍遍唤起。当然,这离不开她有序地指导和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
思考5:教课文与教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版)》未出台之前,小语届就掀起了“教语文与教课文”相关话题的研讨,最先了解这个话题是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一次讲座中听到的。这么多年以来,很多同仁都在探讨并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这一课多次提到“语文意识”,他认为语文意识就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文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关注。这是他对“教语文”的理解。“教语文”是一种大语文观,借助课本中的课文来教,无非把“课文”当做学习语文的一个例子,从而教会学生去赏析更多阅读材料的方法,提高阅读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教课文”就是教一些课本上既定的语文知识,把孩子闭塞在教材内容的藩篱之内。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们且思且行。非常感谢周老师为我们青研班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