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言又止情意绵
将军山小学 殷琼琼
赖其万教授在《说话、双手与药——医者的人性关怀》里说过“每当年轻的医学生问我,30年的行医生涯里最重要的心得是什么,我总会说:“我开始知道‘说病人听得懂的话’有多么重要。””。作为教师,试想我们的职业,我们面对的群体,说孩子听得懂的话,说能走进孩子心里的话,并能让我们所说的话在孩子身上开花,是一个老师的本事,也是一个老师的成功。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语言更是这门艺术中的精髓。老师要能说,也要学会闭嘴,给我们的孩子留下思绪飞翔的空间。
都说教师是园丁,而我认为教师就好比导游。在我的理解,园丁的职责是修剪花木,按照既定的形状规则来装饰花木,可我们孩子是有个性的人,怎么可以如草木般被修剪成既定的规则。导游的职责,在于引导游客,让游客在自己的引说语中畅游美景,而我们学生就好比游客,我们的教学就好比美景,我们老师就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作用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来引导教学呢?竹山小学的两位教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呈现。
听孔老师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我好比在喝一杯茶,韵味十足,细细品味,嘴角留香。课上,孔老师立足学情,对文本实行精细化处理,照顾到文本中的每个细节,然而孔老师对细节的处理方面很有技巧,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简短的说中领悟、感受蜗牛的角色,剩下的大部分是以学生的说为主,成功的闭上自己的嘴。例如孔老师对于文本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思维的引导:有一天,蜗牛见到小蚂蚁、七星瓢虫,它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你现在就是那只蜗牛,你有很多奖杯。(令我佩服的是彭老师的声音)】;后来,蜗牛不能自由自在的飞翔了,作为它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什么呢?【好朋友之间应该怎么进行劝说呢?】……每个环节,孔老师首先抛出问题,以话语引导,然后将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索、畅谈中领略文章的内意。
听汪老师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课,我好比在听一场精彩的演唱会。在这节课里,有汪老师精彩的范读,有孩子们精致的演读。听,那边传来了无知的小松树的“高言”,这边孩子们又给我们呈现了大松树的沉默。这边风伯伯的语重心长还意犹未尽,那边我们有看到了小松树的惭愧……汪老师此课,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情味、韵味,省去繁杂的缛节,尽在不言中。
在读余秋雨老师的《西湖梦》的时候,我曾经有这样幼稚的想法“风景还是停留在想象中的好,有时过分贪恋,反而会有意境破灭的感觉,丧失了原有的美感。”现在我仍这样认为,虽然我曾未到过西湖。小心我们老师的“贪说”,破坏了孩子们思维的张力。犹抱琵琶半遮面,留给我们的是遐想。教师有时候的欲言又止,说不定会带领孩子进入更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