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师心语>>阅览文章

第十一周教师读后感——读《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有感

发布时间:2017/4/28 16:24:00 作者:将军山小学教科室 阅读数:4330

                                                                                        ——对触发背景知识的见解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李沙

                 

   《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这本书运用著名心理学专家卡罗尔·德韦克创造的“思维模式”理论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既有心理学、脑科学、思维训练等专业知识,又有注重差异化、回应式课堂的建构式教学系统。

   读到这本书的第六章:开展成长型思维教学的9个方法让我感悟颇深。该章中主要探讨的是学习,即如何让学习可见以及如何发展可见的学习。告诉我们学习由很多阶段组成,但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或一套可以揭示学习过程的正解;学习更像是若干阶段的结合体。让我知道理解每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为了策划有效的、差异性教学,教师必须首先触发学生的背景知识,了解学生对于大脑及其如何运作都知道些什么。数学的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学生的预习有一下几点见解:

    一、预习需要因人而异

   低段学生识字量不多,而且学习内容容量少,且相对简单,单凭孩子一个人是很难完成预习任务的,适当安排一些简单的复习是可行的,预习还是尽量少布置或不作安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三年级可作为学生尝试预习教学的起点。一开始,教师应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步骤,并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前,我布置了以下几点预习要求:

   1.阅读课本第41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话用线划出来,多读几遍,看是否理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第二天提问;

   2.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你能举一个不是封闭图形的例子吗?

   3.试着想一想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请试着量一量;

   4.再一次思考,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是什么,想想还有什么不会的地方,记录下来。

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预习也要“因材施教”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是否需要布置预习任务。有些内容,较为简单,无需推导过程的,那就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了解主要内容,并记录下自己的困惑。学生将简单易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将困惑和疑问带到课堂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问题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做好了心理等方面的准备。

   但对于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样的学习内容,需要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应该是学生重点经历的内容。如果让学生事先进行预习,他们只会关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对于公式的形成过程则不太关注。对于这样的内容不如不预习。课上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学习,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整节课学生一直处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能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而欢欣,体会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预习更要注重指导

   预习的指导很重要,如果只布置不指导,那么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不会很明显,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一)初读,整体了解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边读边写,写出自己体会。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二)细读,新旧结合

    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中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就要及时复习旧知,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三)精读,深化理解

    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精读课本,亲身体验,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掌握新知。

   (四)练习,自我检查

    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并知道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可以挑选一些课后的习题,通过这一步来巩固预习所掌握的知识。课本上的练习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着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对新知的理解、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的重点,找出疑处,以便听课时解决。

    但学生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而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学生差异会更大,有的学生回家认认真真预习了,思考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回家没认真预习,敷衍老师,面对这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学生差异会更大,如何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