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师心语>>阅览文章

第16周教师读书感悟——浅析《百年孤独》

发布时间:2016/12/15 16:59:39 作者:将军山小学教科室 阅读数:1252

                                        孤独的存在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赵娜     

    阅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读者不仅会被书中离奇的故事所吸引,更会被隐藏在故事表面下的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所震动。在《百年孤独》中,“孤独”无处不在。如何理解这种孤独,什么原因造成了小说中人物的孤独,历来是作品研究者们关注的重心,而对孤独原因的分析却始终无法达致澄明。本文试图以存在主义为视角,解析造成整个布恩迪亚家族深入骨髓的孤独的原因,即信仰的遗失和爱的缺乏。孤独或许是人存在的一种普遍状态,找回失落的信仰与爱则可能是超越孤独捷径。

    一:信仰的遗失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允许的。”的确,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人所做的一切都将被容许,但人却也因此变得孤苦无依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自身之外,都将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在布恩迪亚家族中,没有任何人是有信仰的,哪怕是被送到罗马神学院学习的霍赛·阿卡迪奥对此也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霍赛·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是马贡多的创业者,他精明强干,勇于探索。但他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自从他迷上科学实验后,他便企图用铜版摄影为上帝的存在寻找科学依据。“他相信,只要上帝存在,迟早会被摄下来的,如果摄不下来,那就应该永远地排除掉上帝存在的假设。”(以下引原文者,不再做注,皆同此注)他是如此的理性,致使尼卡诺尔神父也望而却步,不敢再向他布道。于是,圣徒像在这个家里只是一种摆设,而圣徒这一概念也成了乌苏拉震慑年幼时的霍赛·阿卡蒂奥的法宝。

    关于上帝及信仰等问题,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信仰对于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信仰的目的是救赎”。因为人类自身种种令人不能满意的存在,所以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改变这种现状,从而救赎人类社会。基于此,信仰就变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生活于社会大熔炉中的人们,越来越容易发现自身似乎走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高度繁荣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价值观及道德风尚的日趋衰落,“人们在精神领域中感受到他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已变成了被上帝抛弃的世界。”而信仰的意义在此时就显现了出来。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信仰的最大意义在于给人以精神支撑。因为这种支撑的力量,才使人有了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才让人的心灵不再空虚,不至于在“孤独”中丧失了自我,变成艾略特笔下的精神 “荒原”。而正因为信仰的遗失,才使布恩迪亚家族甚至整个马贡多小镇的人们陷在孤独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马贡多人原本有自己的生活准则,但自从吉普赛人带来了磁铁,望远镜等后,一切开始改变。电灯、电影、电话等一系列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迅速的进入了这个这块孤独的土地,每一件发明都带给了人们不小的震撼。于是,“马贡多的人们被如此五花八门的神奇发明搞得眼花缭乱,简直不知道从何惊讶起了。”  他们被动地卷进了科技文明的旋涡,落后于时代的他们只能跟在别人的发明创造后面一个劲地迷茫与惊讶。他们的信仰被外来世界所打碎,被现代的科学及理性主义所冲击。                                                     

    封闭保守的马贡多人面对着种种冲击,只知被动的适应,必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一文中曾说过:“选择是可能的,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我总是能够选择的,但是我必须懂得如果我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 当面对纷繁而万变的世界时,马贡多人选择了用自己的不变来应对外部世界不停的改变。而作为马贡多人选择的结果,就是在种种科技文明和理性主义的冲击下,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失去了自己生存法则,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变得日益孤独。

    二:无爱的孤独

    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似乎都缺乏一种爱人的激情,但却又都渴望着被爱。这种病态,也是造成他们孤独的原因之一。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曾说过:“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但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似乎都失去了关爱他人的能力。老霍赛和乌苏拉基于“共同的良心选择”而相守一生,这种无爱的结合促使他们的后代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缺乏正常的关爱,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心灵沟通,他们都因孤独而每日带着冷漠的面具行走于小城之中,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共存状态”。

    爱的本义是广泛的,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爱”的内容是由三个不同的字来表达:一是eros,指性爱,即男女两性的相恋相爱,包括了两性之间“情”与“欲”的内容;二是Philo,指亲情与友情之爱;三是agape,指博爱,即超越利益关系的爱。然而在《百年孤独》中,人们是无“爱”的。虽然性爱存在于人们之间,但也只是纯粹肉欲的沉沦。小镇的封闭状态使得马贡多人生来就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后到来的工业文明让他们在应接不暇的同时又淡化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淡化了对他人的热情,使得他们缺少了爱的能力。而这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必然是无尽的孤独。正是因为爱这一重要情感的缺失,使得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选择了另一种生活的态度:冷漠和情欲,即萨特笔下的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

    在加缪的眼中,西叙福斯是一位“荒谬的英雄”:他以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布恩迪亚家族中,也有人在每日重复着如西叙福斯一般的工作:奥雷良诺上校每日做了熔、熔了再做小金鱼;美人儿蕾梅苔丝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擦拭自己的身体;而阿玛兰塔,则选择了白天织,晚上拆裹尸布。这些都是他们排遣孤独的方式,他们用这种荒谬的重复将自己封锁,冷漠地对待周围的人,安静地活在美好的梦幻里。而有些人的却恰恰想反,当他们在孤独中发现自己的身体时,选择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情欲,试图“通过别的肉体并对这个别的肉体把自己揭示为肉体。” 以为唯有纵情欢乐,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人生欲望,才是对付孤独的有效办法。于是有了奥雷良诺第二的无数次彻夜狂欢,有了阿玛兰塔·乌苏拉和第六代奥雷良诺的乱伦悲剧。他们试图通过人生中的种种狂欢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却从未尝试用爱浇灌自己和他人的心灵花园,因此只能在孤独的围困中一次次败下阵来。

    三:出路的寻求

    马尔克斯运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写作手法,为人类展示了一幅神奇的图画,揭示了人类共有的生存困境。通过马贡多小镇建立和毁灭的过程,我们发现,要想真正脱离这种生存困境,我们需要的是找到自己,正如萨特所言:“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上帝存在不存在,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连一条证明上帝存在的正确证据也救不了他”。而如何找到自己,找到怎样的自己,似乎是如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尼采在《反基督》中称“上帝死了”,“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已经没有信仰的价值了”。加缪也曾经说过:“如果上帝存在,一切就都取决于他,而我们就丝毫不能违抗他的意志。如果他不存在,一切就都取决于我们。”这自然有其时代原因。但事实上,若人类心中真的失去对上帝的尊敬和对信仰的渴求,那将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因为孤独,“是在人否定了上帝之后给人的存在带来的直接后果”。在无拘无束的快乐背后将会隐藏着人们心中难以名状的孤独和不安,种种不受拘束的快乐和自由,反而会为人类增添苦恼。 

    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面对着拉丁美洲的社会状况,作者发出了此感,然而它也通用于全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与人类精神文明的贫瘠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生活中关注自己的内心、关爱他人也就成为了一种必需。人成熟的标准之一便是学会如何真正的去爱,弗洛姆说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幼稚的爱则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只有当心中拥有爱的光亮时,人的精神世界才不至于一片昏暗。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我们会随着时光流逝,环境的改变而在生活中得到长进。

    总之,人类只有自我救赎才能摆脱孤独。作品的结尾,作者让马贡多被一阵飓风卷走,表明作者认为陈腐的马贡多必须消失,同时期盼一个崭新世界的到来。生活于世,每一个灵魂都需要一个栖息地,心灵更是需要一方净土。而精神家园的建设,离不开信仰的支撑和爱的充实。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这是值得我们为此而努力的,因为旧的马贡多已经消失,而一个进步文明的崭新世界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