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师心语>>阅览文章

守住心中的一方教育净土——许娟

发布时间:2016/12/6 14:03:25 作者:将军山小学教务处 阅读数:1277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许娟

    夜,再一次降临了,两天的学习即将结束。我缓慢地合上听课本,感慨万千。脑海中不断地闪现出一些关键词:发现、尊重、唤醒、诗意栖居、精神灿烂、母语情怀……这两天,我吸收了太多太多的“精神食粮”,不用照镜子,我知道此刻我的脸庞有些微醺的红晕,眼中也一定充满了光亮。穿过操场,耳边不经意地传来校园广播里悦耳的童声齐诵,那是北小的学子在诵读《三字经》《论语》《大学》、古诗词……抬眼间,大屏上“12岁以前的语文,为孩子一辈子奠基的语文”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撞击入心。周遭的喧嚣恍若隔世,我眼前只剩下这文字背后的点点星光。站立、转身、回望,刹那间,时光仿若驻足,于这纯净、广阔的天地之中,我窥视到了更为深邃的意义空间,内心欢喜而自足。

    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日间的一个个画面,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身边的你分享我的感动与触动。因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唤醒另一棵树就是教育,而我希望将收获的这份静谧而美好的教育信念传递给你,大家一路相伴,快乐前行!

画面一: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清晨,打车来到北小,车到目的地,收拾东西准备下车的我,猛然发现车门外站着一位微笑的“志愿者”,她无声地替我拉开了车门,向我问好。极度震惊中的我有些手足失措,冲她匆匆点头致了谢,便快步走进了校园。“老师好!”“老师好!”没想到校园门口有着更为巨大的“阵仗”迎接着我,四列身着迎宾绶带的孩子,面带微笑,齐声高喊。路过时,我不经意间看到了他们每人鞠躬90度,虔诚而认真。那一刻我再也不好意思匆匆赶路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唤起了我内心的自省,停下了脚步,我回以孩子微笑和尊重的“你好”。走在操场、楼道间,每一处都有孩子停下手上的事物,主动而专注地给我鞠躬问好。直至楼道拐角处最后一个孩子给我行完90度深鞠躬礼后,我忍不住了,拉着他拍起照片来。我想留住这美好而震撼的瞬间,我更想回去将这样的震撼告诉我的学生,因为他们大多只是在上课起立时任务性地向老师鞠躬问好。见着老师,一部分孩子已经能够主动地问好了,但这之中,我想大多还是例行公事、口不对心的,而另一部分熟视无睹的孩子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孩子和孩子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呢?我带着疑惑进入了当天的教研学习中。

    不久,我便找到了答案。《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片段教学中,为了让孩子区分清楚人物关系,老师设计了上台体验排序的活动。记忆犹新的是那位杨老师是让孩子以“长辈居左,晚辈居右”的顺序在台上排列,下场则让孩子依照“长者先,晚辈后”的顺序离场。《论语》片段教学中老师和孩子先互行拜礼,再传授学问。校园内孩子有礼节的与客人老师问好,广播内播放的是“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在北小的课堂内外,你会发现没有无尽的“说教”,没有一则则“你必须”“你不准”的“班规”,没有老师的“严盯紧抓”,一切都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慢慢地“渗透”“改变”着。原来,教育不是利用规则去约束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内心向上、向善的种子,让“种子”自己发芽、成长、结果。真正的教育是无声、无痕的呀!

    我不禁反思,相比于北小的课堂,我的语文课堂缺乏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课堂更多地指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在人格的塑造上没有能够进行同步提升,我的孩子是不健全的“残疾人”啊。我很汗颜,因为我发现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做为教师的我,站得不够高,眼界不够开阔。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我们有没有信赖每个孩子内心向上、向善的力量,并去不断地唤醒它们?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准备一些精神食粮,给他们的童年种下能促使自我成长的种子?我们有没有教会孩子除了学习外还要热爱美好的生活?我们是追求表面的业绩、声望,还是扎扎实实地去润泽了孩子美好的童年?

…………

画面二:诗意地栖居大地

    当徐海鸥老师站在她的演讲PPT前时,所有的人都被这样的画面给震撼住了:一条通往天际的大道,远处是令人神往的蓝天白云。简单的画面配上“走得越远,离教育越近”的主题,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撼动人心的呢?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对于教育,何尝不是?

    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繁杂的,我们最初的教育热情会被日复一日“鸡毛蒜皮”的小事所消磨,最终变得“苟延残喘”,身心疲惫。我们无数次的对这份工作产生怀疑、厌倦,之所以没有反抗,是因为工作稳定、有社会地位,大多数人安于现状,不想做无谓的改变罢了。所以,我们在“现实的大地”上忘“我”的工作,按照社会既定给我们的身份默默、无私地奉献着,年复一年的机械劳动,集体无意识地忘记初衷。我就是这样一个被“成功洗脑”的“大地工作者”,被大量繁琐无意义的工作牵引着,每日疲于应付,默默承受,逐渐丧失了自我。当看到这样的主题分享时,我是极度震惊的,更是极度感动的,我的震惊与感动来源于孙双金校长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只有自己的专业生活,没有自己更大范围的人生生活,这个教师是不完美的。有什么样的人生,才能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开阔视野,对自己和学生的成长都很重要!”原来,一直以来我认为正确的价值体系是存在缺陷的,教师独立的思想和超然的眼界比没有想法的遵从和付出更为重要。在这,寻找“我”,发现“我”,认识“我”,这一独特而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我的眼眶竟有些湿润,为孙校长这样的一种“普世关怀”的宗教情怀而感动着。

    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其本质是发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是“人”,教师更是“人”。有人说:“复兴始于教育,而教育复兴始于教师。一所学校赢得了今天的青年教师,也就赢得了美好的明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教师更应该受到尊重,给予自由,鼓励创造。

    发现教师“人”的价值,就是让教师自我发现,发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提升教育的精神内涵。成尚荣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既要刻苦地在“大地上”工作、奉献,也要有信仰、有信念。由精神、理想来支撑着抽离大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意义。

    那么我们该怎样审视自我,实现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呢?北小的老师有这样的一些创举:倡导心中要有“地平线”,永远向着远方;开设了“教师课程”,充分发现自我的优势;创设“没有天花板的教室”,在开放自由的空间内创造性的工作;注重“减法思维”,减去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将自我从低效的工作中解放……

    教育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超越眼前的现实局限,用信念和理想支撑自己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创造性地越走越远。

画面三:神圣的母语教育情怀

    活动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陈琴老师的素读吟诵经典课例——《诗经·王风·黍离》。她从歌诀叠浪式读法的指导到诵读导图的辅助背诵,再到入情入境的动人吟唱,让孩子们在初步理解中学会了诵读诗句。最后,陈老师由《黍离》的诗情体悟拓展到杜甫的《春望》、李煜的《虞美人》、陆游的《诉衷情》、谭嗣同的《有感》、于右任的《望大陆(国殇)》,让人感到了深深的“黍离之悲”。动情之处,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学生在体会诗文的深刻精神内涵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埋在了心中,我想,这就是文化熏陶吧。

    先生就是先生,陈老师身上的文化自觉,洋溢着的母语教育的神圣情怀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敬仰,去学习。打好孩子的文化底蕴,打好他们的人格底蕴,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功利性”的教育中再一次成为丧失信仰的一代,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巨大。

    最后引用与会一位代表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滚滚红尘中,总有一些人会率先的做一些正确的事,让我们的教育变得静谧而美好。我们要坚信教育的力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将跟随着这些“先生”,行走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用“心”去守护这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