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师心语>>阅览文章

让“悦读”真正发生

发布时间:2016/10/29 14:10:36 作者:将军山小学教务处 阅读数:1134

                              ——小学生历史读物阅读指导研讨反思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许娟

 

   世上真正的好书,都有这样一种作用——通过阅读过上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周国平的话曾为我打开了“悦读”之窗,而这扇窗外,风景独好。欣赏这窗外的风景,总能领略绰约的风姿,这是读诗带来的性灵。欣赏这窗外的风景,也总能启迪智慧的火花,这是读史催发的体悟。历史恢弘,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组成,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事件,便也造就了不一样的历史。然而,历史中渺小的我们,却又在以“人”的方式关照着自身,书写着自己不朽的卷轴……

     阅读。思考,便这样在悄然中萌发……

   读史,能收获思考的乐趣;读史,能积累生活的经验;读史,能经由他人发现自我……读史的价值不断被挖掘,成为儿童课外阅读这座广厦中的一个重要支架。儿童读史有价值,那么,儿童该如何读史,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历史读物的阅读指导?南师附小的教师团队给我呈现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关注阅读中的表现性交流及评价。其中的一些方法也具有普适性,对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表现性交流,思考在碰撞中走向纵深

   环境影响、同伴互动,对课外阅读质量的影响巨大。所以,“对话”孕育了高品质的课外阅读。新课标里就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对话的阅读是无趣的,有了多重对话,文本价值才有生命,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领悟才有意义。思考的深化,离不开思维的交流碰撞,集体共读氛围的创设,对于阅读思考和表达落实都具有重要意义。做为一名智慧教师,要善于营造阅读中交流、合作的氛围,让互动影响阅读的深化。

   表现性交流,个人理解,是指阅读交流中学生表达感受、进行展示的一系列尝试。传统的阅读交流形式比较单一,局限于知识竞赛、读后感分享等,交流因为形式的局限,停留在浅层次上,互动不够,学生的倾诉、表达欲不强。表现性交流在传统交流的基础上增加了趣味性、开放性和指向性。南师附小的王菊老师就给大家呈现了一堂“有趣、有法、有启示”的课例——《一本书的班级课表》:

    这份班级课表发生于孩子自由阅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后产生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教师引导了班级共读,并进行有效的方法设计。通过课时补充、协调的方式保证了课表内容的落实。这种教师顶层设计,开放形式,有效实践的课外阅读,迸发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创意,我们不妨来学习学习。

1.画一个表情

   阅读课上进行“微表情大赛”?你一定充满质疑。但事实上,这样的比赛就发生在南师附小。读完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孩子们接收到一个“神秘”锦囊——选一则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故事,并用表情包表现阅读的心情。开放式的活动,有趣的形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了,他们很乐于去创作这份“特殊”的表情包。

   一个看似与阅读无关的绘画活动却引发了每个参与孩子的独特的思考——究竟这则历史故事留给我怎样的情感体验?我怎样将无形的情感具象表达为微表情?孩子看似在玩游戏,实则增强了表达欲望,训练了表达能力。而老师,那看似无为的设计,实则精心埋下了引导的伏线,有深度的阅读交流开始了,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设计案例。

2.写一串词语

    在《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的读后分享课上,学生对历史故事的阅读感知并没有从传统的“理解关键词句”开始,而是以一种创意形式——“词语汇游戏”拉开了序幕。顾名思义,词语汇就是比一比谁想到的词更多、更准,不同的阅读小组抽签分配到一则不同的历史故事,并进行合作研究。每个组员需要写至少一个阅读这则故事的感受性词语,一人一个,互不重复。随后,组际打擂,写得最全、最准确的小组打擂成功。“词语汇”活动运用了合作交流的策略,小组成员在互助讨论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只关注故事情节的浅层阅读消失了,组员们在智慧的互相启迪中进行文本的二次、三次阅读,由此写下的感受性词语,不再是浅层表达,也更趋近于故事本身。这种“比词”形式的阅读活动,是深化理解的成功的阅读引导案例,值得借鉴。

3.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他”

   在《寻找历史的真相》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选取了几个历史人物的另类故事(孔子“夹谷之会”、诸葛亮“自贬三级”),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引导孩子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课程到这并未到这戛然而止,教师智慧的引申一问“为什么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会和我们印象中的不同?”便激发了孩子再次阅读、主动探讨的热情。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思考的局限被打破,思维的广度也得以拓展,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此刻,教师适时抛出“历史人物局限性”的观点,也就显得水到而渠成了。这种形式的阅读不再停留在“读”的层面,创造性的“思”和个性化的“说”,让阅读内化为个人认知的一部分,有效的迁移便产生了。

 

二、表现性评价,阅读由形式回归本原

   开展有效评价也是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目前,我们的课外阅读评价手段大多停留在网络知识竞赛上,因为单一性、封闭性的特点,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孩子利用网络查找阅读答案,父母帮助孩子答题等,真正的阅读被形式化所替代;同学间分工答题,阅读也变得急功近利……表现性评价就此应运而生,其创设目的在于将形式化的阅读回归本真。

   为了表达的严谨,我百度了“表现性评价”的定义——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下的表现。

   在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中,南师附小的阅读特色课程“阅读银行”的优秀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学校为阅读的推进创设了网络平台,鼓励班级建立小读者群,针对一本书,建立一个朋友圈,在阅读任务进行时及时反馈阅读者的表现,并进行及时评价。

1.“晒”状态——有趣的阅读情绪表现

   在小读者群内,可以通过上传即时照片的形式“晒”阅读表情、阅读姿势等,并开展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及时跟踪阅读过程中的状态、表现等。阅读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读”的各种形式落实,这给我们许多启示。

2.“读”有效——高质的阅读交流表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读有摘记,读有勾画;“学贵有疑”,阅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要会质疑,会思考;“知识在于内化”,阅读体会的个性化才使得阅读具有实效意义;读有联想,阅读还是生命拓展的一种形式……阅读,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质疑、知识链接等策略,将课外书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并促进交流品质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才算真正发生过。

3.“玩”花样——丰富的阅读活动表现

   阅读评价还可以反馈为量化的活动评比,例如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情景剧表演、读后感评比、演讲和辩论赛等等,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记录孩子的阅读收获和体验,着力发展学生的阅读与思维能力,将阅读由形式回归本源。

…… ……

   这次的历史读物阅读指导研讨活动看似在呈现历史类课外阅读的优秀案例,实则是在告诉我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真正的阅读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自己儿时阅读的众多画面,当时读了什么记不清了,书中的情节更是模糊,可读书的那种感觉确是记忆犹新:畅快时,胸臆激荡,世界仿佛呈现眼前;共鸣处,心语互诉,让人喜不自已;交流中,思维被点燃,收获刹那愉悦;表达时,心声吐纳,于喧嚣中寻回心灵的一方净土。

   真正的阅读不在于读书的数量,不在于盲从必读书单,不在于获得多少信息和消遣……真正的阅读是寻找到书中的知音,由他引领走向更广阔的生命体验;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开启一段智慧探索之旅;是构建一个“活泼泼”的心智生活,形成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真正的阅读,留给我们最本真的体验就是那份单纯的“喜悦”。

   阅读,在于给孩子一扇窗。而我们,每个沿窗陪伴孩子共同赏景的人,都应不忘初心,不负真心。当“悦读”真正发生时,窗外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