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根心定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感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丁雯
这两天一直在读期刊《教育界 教师培训》2016年第8期,当读到宜兴潘汉年实验小学王伟老师写的这篇《“根心定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时,许是近期市区品德教研活动的内容与此文有很多关联,读后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各学科的“根”在哪儿?
什么是“根心定理”?文中这样解释:此定理源自平面几何,指三个两两不同心的圆,形成三条根轴,则必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三根轴两两平行;三根轴安全重合;三根轴两两相交,此时三根轴必汇于一点,该点称为三圆的“根心”。由此及彼,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教师、训练相当于三个两两不同心的圆,形成的三条根轴,如果能做到两两相交,必能汇于教学质量这个“根心”。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活起来,让训练实起来,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这个“根心”升起来,语文课堂才能具有持久而独特的魅力。其实,王伟老师所说的“根心定理”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说到底就是新课改倡导的两大转变——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这两方面的“转变”也正是各学科这几年教研活动的重点,大家并不陌生。
可是实际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动”起来了,教师“活”起来了,可是语文课却不像语文课、品德课也不像品德课……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很多老师没有号准学科的“脉”,没有抓住学科的“根”。有老师会觉得年轻老师会常犯这样的“毛病”,而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时,老教师也会把握不准。记得今年4月19号,我参加石鼓路小学举办的品德“探究式方式运用策略”的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最初是科学学科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可是近几年由于它能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所以也被其他的很多学科采用,品德学科也不例外。特别是今年在区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大力推崇下,市区联合举办了很多次这样的“探究式”品德教研活动。可是每次活动后,老师们感觉要么是没上出“探究式”的模式要么就是上的像科学课!在4月19日课后的研讨中,刘老师看大家怎么讨论都说不出“探究式”在品德课中运用的重点时,他总结指出: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品德课最终的“点”应该落到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改变!不能因为运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把我们就不去管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而纠结于学生提成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这不是本木倒置了吗?
联系到生活中的许多失败的课例,它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学科目标把握不准!认识到学科的特点,把握住学科的目标,只有抓住了各学科的“根”,我们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式时,才不会偏离,才不会流于形式上的热闹!
二、“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动’起来”,你班的孩子有“先学”的能力吗?
现在很多老师一说要让学生动起来,就立刻让学生自学、合作,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具备“自学”和“合作”的能力?这样没有经过训练的自学效果可想而知,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流于形式!
王伟老师指出:“根心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是三个同心圆的第一圆。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的圆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这在起步阶段会产生“费时费力”的现象,但那只是暂时的,只要你不断反思、总结,锲而不舍地愿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工夫,那么,用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慢慢地学会学习,而且在“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轻松。
王老师还在文中列举了一些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老师们可以找来此文阅读,去尝试一番,定会大有收获。
三、“以学定教”,教师教学中如何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王老师指出:以学定教作为构建“根心”第二圆,就是确立了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根据教学中的知识灵活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将基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最高境界。“根心课堂”让学生读“活”读“透”文本,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疑问。接着以疑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王老师说的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凡组织过班级小组合作活动的老师都会深有感触,哪些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其实问题很多。教师如何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不让小组合作最后变成几位优秀学生的展示场。这一问题就让很多老师伤透脑筋。非常幸运的是,在今年4月16号我参加了“现代与经典”语文观摩活动,聆听了李政涛教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李教授指出:要想不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组织上要注重几个细节。有两个细节恰好能解决小组内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如何合作的问题。细节1:采用同质分组(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和异质分组(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有较大差异的学生分为一组)两种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两种方式轮换以避免小组内只有几位优秀的孩子掌握发言权。细节2:制定小组发言规则——“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
以上只是自己粗浅的想法,我想任何先进的理论在运用的时候都不能盲目,抓住学科的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才能让先进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套用王伟老师的一句话“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就会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在‘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