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朴实 充实——有感于三节语文课
将军山小学 胡雪
周四下午,我听了三节语文课,心有所感,凝思成句。
课前学习单 学情真实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课前,学生对课文已有自己的理解、困惑,作为教师应尊重孩子们的原初体验。在朱老师执教的《三打白骨精》中,他尊重学情,整节课以学生课前在学习单上列出的“问题“为切入点,并做了精心地统计和分析,在课堂上着重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
如在教字词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能力,课上不需要逐步展开。朱老师说:“我在分析预习单时,发现有三分之一同学非常自信地表示这篇课文没有字音和字形能够难倒自己,三分之二同学选择易读错和写错的词语。想知道吗?拿出听写纸,我告诉大家。”学生听写:斋饭 蛤蟆 山势险峻。听写后,他有针对性地作了提醒和纠正。在预习中,很多学生对“白骨精 ”有自己的解读。大家纷纷点出她诡计多端,她住在深山老林等。朱老师便顺势制作了“妖之名片”,让学生从妖的环境、爱好、本领、性格方面概括,并在文章中找出证据。通过朗读、讨论、圈画等形式,学生对于“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候,朱老师回到课前预习单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诸如为什么作者把白骨精的出场写得那样诡异?为什么白骨精变来变去?之类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她变三次?为什么不是四打白骨精?朱老师就这个问题分析了“三”这个数字,梳理了《西游记》中和“三”有关的情节,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
我想:所谓“以学定教”不是一种停留于口号的理念,它是以“这间教室”的真实学情为出发点,以生为本,教师提供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力量生长;让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有不期而遇的精彩和美好吧。
用朗读分享读懂的内容 方法朴实
《学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两个学生和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的故事。
课堂上,老师以“读”一线串珠。但她的读并不是盲目的,在六次读中,每次都有清晰的小目标和指导方法。①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初步感知课文;②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③齐读第一段,要求读出“能手”、“远近闻名”的含义;④同桌互读,要求读出两个学生学棋时的不同表现;⑤师生共读,进一步抓住人物特点。⑥全班齐读故事结尾,读出自己的感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朱老师善于利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她清晰的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经过怎样的过程才能从被动处于自动化。学生也清楚做什么,为什么而做以及怎么做。
朱老师不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原初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心、文气,以朗读作为建构文本的基础,具体目标的设置避免了泛化语文,立足文本避免了语文的深化。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注重“阅”也要注重“读”。
以读促写 效果充实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书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写作中的例子。吴老师课堂上最大的亮点是,她以《海底世界》中对海底动物的描写为抓手,使阅读活动实现由字词句,段章篇等较低层次的认知活动,向鉴赏、迁移乃至仿写等较高层次活动循序渐进地转化。如她以“海参”、“梭子鱼”作比较,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小朋友抓住两种小动物在行进中慢与快的特点。吴老师进一步出示:梭子鱼攻击其它动物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通过打比方的形式,让学生将小动物的特点写生动。接着,老师让学生拿出写话纸,从给定的几个海底动物介绍中,选一个感兴趣的小动物作介绍。
这样的训练,不是将阅读课上成作文课,而是用阅读促进写作。学生们以课文的语言为蓝本,将阅读中的语言活动和写作中的语言实践打通整合,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在阅读中提升写作素养。
每次听课,我都在学习,向上课老师学习、向同行伙伴学习、向孩子们学习。我也在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准备、过程、效果、评价,也是在一次次学习、反思中,让自己更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与我的学生享受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