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之约
将军山小学小将军班 潘司令
假期给小将军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分别给语文、数学老师打一次电话。此题设计意图如下:1.培养小将军们自信、阳光的交往心态;2.锻炼小将军们不仅敢于表达、而且应学会表达并乐于表达的能力;3.沟通师生情感,增进双方相互了解。
假期即将结束,现将所接电话情况作一小结,以此进一步了解小将军以及将军背后的故事。
一、电话主题
概括起来所有的电话都吻合了节日的主题,以给老师拜年“新春寄语”式为主。透过一份份美好祝愿的背后,心里不免隐生一份担忧:不同的电话,近乎相同的内容,长期下去,又如何才能学会智慧、创意的表达。太多继承沿袭的套话从小处说,规约了孩子的言谈,但遏制了孩子本身应超越大人的言语智慧与创意;从大处说,长期以往孩子没有了创新的意识与冲动,民族的复兴只能成为遥不可及的“梦”了!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一二年级口语交际做了这样的表述“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电话主题层面来看,还需加大孩子们“敢于”表达的训练。
二、学会交往
1993年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交往便是共处的一种常态生活方式。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一年多了,从电话的这头能分明感受到电话那头的情景。电话通后,一般我都保持沉默状,因为想静静聆听并感受电话那头的情景。“通了,快说!”分明是大人的声音,我依然保持沉默并沉思:孩子自己连电话都不会打还是不敢打?为什么要快说?这代表着一份急切的心情还是不安中透露的急躁(毕竟这是一份寒假作业,有三颗星的!)如果说孩子不会打电话,似乎已然不可能,当今孩子信息化水平实在不敢低估;如果说孩子不敢打,那是否代表着师生之间依然存在一份熟悉而陌生的情感,甚至为师的我在某些孩子面前还会给他们带去“恐惧感”?在孩子“恐惧”的同时,我不免也“恐惧”起来……
想起几个精彩的电话,聊以安慰下“恐惧”的心情:
【精彩电话1】“潘司令好,我在江西,这里好好玩哦,到处都是牛羊,简直是太美了!”“有没有用照相机拍下来啊?”“可惜了,没带照相机。不过我可以画下来,写下来哦!”“用眼睛做相机,用手去画去写太好了!”……
这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话题,师生之间可以畅游其间,相谈甚欢!
【精彩电话2】“潘司令,我是ⅹⅹⅹ。请问司令在哪过年的啊?”“司令在东山哦,你在哪过年的呢?”“我没回老家,在这边的家过年的。暑假回老家!”“暑假司令也跟你回老家,好吗?”“老家那边有很多虫子,还有狗,会咬人的……”
话题打开,孩子竟然滔滔不绝,乐得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精彩电话3】“司令,你吃饭了吗?我想你了。”“司令也想你哦!”“司令我在淮安过年的。”“淮安是谁的故乡,知道吗?”“不知道。”“问问爸爸妈妈好吗?”“司令,我知道了,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司令,我还可以给你打电话吗?”“当然哦,司令欢迎你随时打……”
这孩子的电话,竟然让司令眼眶湿润了……文章不是无情物,电话也是有情音啊!
三、延时电话
春节难免驱车奔波。适逢此刻电话响起,想必是哪位小将军的电话来了。只能任其响起,沉心静气驾车,不能违章行驶。电话直至响到最后一声,想必电话那头是有备而来,要不电话不会响到自然停啊!按理车停可以回电话过去,想想不可以,试探下这份电话里的“热情与耐心”。未曾想四天过去了,脑海中依然是那响声在延续。估计那头早已断定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了,是你不接,不能怪我了哦!……”慨叹电话成为作业的效果,是否适合这样的孩子?一个仅仅抱着完成任务的孩子!
四、电话顺序
翻开电话记录,从第一个来电依次读下去,猛然一惊:顺序显示,平时表现不特别显眼的孩子竟然基本拔得头筹,那些为师认为异常优秀的孩子出现甚少甚而至今没来电。有无规律可以探究?再回忆为师这么多年来的经历,似乎探寻出了一条相似的路径:一直认为或被一直认为优秀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似乎也是这样的呢?是这些孩子忘却了中华民族应有的感恩,还是我们的教育让这些孩子只记得去拼搏优秀的学业成绩而完全忘却了作为人应具备的基本民族元素?这样的“优秀”是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假期很快就要结束了,电话一定还会有,但电话作业不会太多了。不知道数学老师接到了怎样的电话,是否也和我一样甚至比我产生更多的思考。教育无小事,由此看来为师的我们真得是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