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师心语>>阅览文章

习作教学,乐趣初体验

发布时间:2016/3/27 17:29:03 作者:将军山小学教务处 阅读数:1140

将军山小学 许娟

    我对习作教学特别感兴趣,因为自己实在缺乏方法,怕三年级时要误人子弟,所以一遇到作文展示课,恨不得插翅飞去“取经”。

    周三有幸在百小听了吴勇老师的一堂五年级的写作课,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观摩习作课堂,给我的感觉是有趣、有法、有评价,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有很多的启示:

1.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堂一开始,吴老师就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对号入座”小游戏,孩子们一看到ppt上“飞毛腿”“大力士”“文曲星”这些有特色的“绰号”,立刻兴奋了,两眼放光的四处寻找自己班里对应的“能”人,嘻嘻哈哈中,就为写作积累了初步的素材。

    这节课最精彩的环节当属“小能人展示台”活动了,吴老师故作神秘地告诉孩子们他和刘校之间有个小约定——学校网站要开设“小能人展示台”板块——只有写得棒的文章才有可能被推举展示。孩子们听了这个爆炸新闻一下子炸开了锅,各个跃跃欲试的想要登上展示封面,自然,参与度被调到了最高。

    原来,活动和情境创设才是作文课上好的制胜法宝,以后我的作文课一定要多使用这个万能的法器。

2.注重读写结合训练

    记得刚来将小时听了陈睿老师的一次绘本作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文课穿插进行绘本阅读,由文本分析出方法,再提供给写作借鉴,这和我们以前所上的枯燥单一的作文课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啊。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作文课原来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进行效仿,“读写结合”正是一种好的出路。

    这次吴勇老师的课也有约半堂课的读写结合训练,他在PPT上给孩子们提供了两则阅读片段,都出自《开瓶大师——陆星播》一文,但写作手法各有侧重。两则片段贴近学生生活又很典型,孩子们读得有兴趣,并能很容易地找出规律——“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这为他们自己的写作提供了方法指导。

    边听着吴老师的课,我边暗暗告诉自己:以后我的作文课也要多加入一些阅读教学的元素,这种阅读文本不一定只局限于书面形式,比如电影或者别的一些创意形式也是可以融入的……不过怎么去选合适的阅读文本令我有些困惑。看来写作教学还需要教者拥有丰富的积累。如果能有一个像多啦爱梦口袋一样的巨大资料库就好了,我异想天开着……

3.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吴老师的这堂课基本上是在引导孩子自主去发现写作的规律,他教授的很少。例如一开始他就以两则生活片段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小能人的能处在哪,目的在于引导孩子遵循这一规律去挖掘身边的能人。随后,吴老师又带着孩子分析了文本,引导孩子发现了原来作者是通过动作、神情、语言、和同伴对比等方式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吴老师将孩子零碎的认知通过图标的形式罗列在板书上,孩子们一目了然:哈哈,人物刻画的金钥匙不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嘛。这时,吴老师适时引导孩子思考烘托的其他手法,他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引导孩子思考出除了同伴对比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作者内心活动、别人评说等来进行侧面描写。吴老师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了孩子,孩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总结并内化,一篇好的作文雏形就出来了。

    刹那,一个想法突然蹦到我的脑海中: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思考,将自己纷杂的体验有序、有法的表达成文字,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原有言语结构的目的,这才是作文课首要要做的,这比完成一篇篇优质作文更令老师们欣喜。以后的作文课我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孩子表达及思考,课堂如果来不及写,那就完成简短的片段作文吧,不知道我的想法正确不正确。

4.注重方法的渗透

     吴老师本次的写人作文课教授了孩子通过“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去写作,并且每个角度都有细化的方法渗透,上面已经说过了,在这就不赘言了。不过还是给我很多启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定是一位细致认真的教师,吴老师的作文教学真得抠得很细致,为学生铺设了很多。

5.注重多种评价机制结合

    这堂课中我还看到了很多种评价机制,并且吴老师的设计很巧妙,他通过游戏环节(小能人展示台)将这几种评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等)有机结合。每个孩子在展示自己作文时需要先按照老师设计好的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觉得符合要求的孩子才可以上台展示,这就进行了写作思路的初步梳理。随后孩子还要将自己作文推荐的对象请上台,孩子读作文时,被描写的对象要评价他写得是不是自己。下面的同学也要评价该生的作文是否符合评价表中的要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补充。经过自己审核、描写对象评价、在座同学修改,一篇规范的作文就形成了,生生在互评中教学相长,受益无穷。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在评价他人中提升自己的构思驾驭的能力,这是我们作文课需要的引导方向。 

6.作文教学指向应用

    吴老师在随后的讲座中谈到了韩雪屏《语文课知识初论》的一个观点“构建以语用为中心的动态语文知识”,想想,我们的作文教学确实偏离使用太远了呢。以此反思吴老师本次课的设计目标,突然意识到这节课不光光教了写人手法,也间接教会了“推荐语”这一应用文体的写作。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设计常规作文课时可以试着寻找它和应用文体的某个交集点,由此点突破,教会孩子在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学会写一些常用的应用文?我想应该是吧,因为这样的作文才能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才是真正有用的作文。

7.一课一教,一课一得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很讲究“一课一得”,但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求全心理。吴老师举例告诉我们:他的工作室曾经举办过一次教学实验,分别让三年级组和五年级组的老师上写人的作文课,结果双方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都上了同样的内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知识泛滥”的情况,我们可教的语文知识太少了,只能反复“嚼”前面学过的知识,造成一种浪费。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不盲目追求过多的目标,每堂课寻找并渗透好那个“对本次习作产生最有支撑作用的‘核心知识’”。

    但可惜的是,愚钝的我并没有因为吴老师的这节课弄清楚他所说的“精准知识”该如何判断,自己还是把握不好哪个年段上到什么程度,并且不清楚这个年段的学生需不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侧重处理,不过这也许跟我没有好好研究课程标准有关。

8.一点困惑

    课堂伊始,吴老师设计了帮助孩子界定小能人“能处”的环节,一开始我听了觉得还不错,后来自己再一琢磨,觉得有些困惑: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能人的概念还需要花费十分钟左右去界定吗?尤其是吴老师引导孩子发现小能人的能处在于“人无他有”“人有他优”,“抠”得这么细致,界定得这么“概念化”,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五年级的孩子是很容易找到自己身边的能人的啊,他们反而会被“人无他有”“人有他优”这样的概念弄晕,这节课是不是可以直切主题呢?

     另外,可能正如吴老师所说,他自己没有试上过这堂课,所以中间出现了一些小插曲,而老师没有很灵活的处理好课堂的变数:例如在引导孩子观察出“正面描写”这一方法时,一个敏锐的孩子发现了“侧面烘托”的方法,因为他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的思路去走,所以吴老师当时是绕过去了。其实,就这个生成,吴老师完全可以将后面的内容提前上,这样的课堂显得更精彩些。还有,在上到“你还会用哪些方法进行烘托”时,一开始老师没有引导,孩子不明确思考方向,一度混乱了一会,好几个孩子都答不到点子上,浪费了不少时间,我想这边的设计是不是可以改的更有引导性一点?

    最后,我还有一点个人的困惑。因为我从未教过作文,所以不是很清楚现在的课堂作文是不是都基本以训练片段写作为主?那么整篇作文的写作是要布置到课后去完成的吗?以前看张祖庆老师的很多创意作文课都是只让孩子完成特定训练目标的片段作文,这次吴勇老师的课也是,他们都是大家,他们在作文设计上应该很注重普遍的“可操作性”。那么,疑惑又来了,考试中和日常应用中更多要求的是整篇作文的能力,如果作文课堂不加以指导,孩子会不会没有统筹全篇的能力?

    作文教学需要思考的太多太多了,正如师傅所说,要多学习多见识,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