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晴雯--《班主任工作二三事》(读书心得)
班主任工作二三事
将军山小学 纪晴雯
人们常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作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培养,但于我而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世界也如雨水般沁润着我的心田。我和孩子们的故事也许当时感觉有苦有甜,而现在每每回忆起来,涌上心头的往往是甜蜜和幸福的味道。
秋雨——我要参加比赛
刚开学就发现小M有点儿与众不同:上课时总是呆呆的坐在那儿,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跟老师互动或交流,有时嘴巴里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吭吭”声;每次吃完午饭,从不要把饭盒放在指定的位置,即便每次都和他讲过要求,他总是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下次仍是老样子;一次午睡休息时,想上厕所的小明竟然没有举手,结果方便到了裤子上。但他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静静地趴在书桌上,还是他的同桌最先发现了情况,于是在学生们的惊叹声中,我硬着头皮清理了现场……面对这样的学生,当时的我每天祈祷最多的就是保证他在校的安全,其次就是和小明的家长多沟通交流。有时偶尔看着他,心里还会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却是怜爱。
9月底学校组织了一年级的队列比赛活动,这是一年级新生的第一次大型比赛。每个班级都摩拳擦掌,希望可以展现自己班级的风采。当然,作为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来说也不例外。但想到小M的情况,我却担忧起来。首先连最起码的抱臂看齐,稍息,立正等动作他都做不标准,更不要说每次经过草坪上的指示路标时,他都会一蹦一跳而不是精神抖擞的正步走过。到底让不让他参加这次队列比赛呢?我在心里犹豫了起来。第一次带班做班主任,谁不希望自己所带的班级在活动中能拿到一个好名次,鼓舞班级的士气呢。可不让他参加,对他却不太公平,甚至有些残忍。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抛弃自己的“功利心”让他参加比赛。可出乎意料,比赛那天他却没有按照要求穿校服,这可让我犯了难。全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统一着装,再加上走路动作的不协调,如果站在队伍里肯定非常显眼,是一定会被扣分的。所以虽然有些于心不忍,但我还是轻轻地对他说:“小明,今天你没穿校服,要不还是别参加比赛了吧。”随着比赛预备哨声的响起,学生们都纷纷出去站队。等大家都排好整齐的队伍准备出发的时候,我看到小明一个人在教室里焦急地踱着步。我问他:“怎么了?”他也不说话,我又继续问道:“是不是想出去参加比赛?”这时他有了反应,点点头,断断续续地说:“要,要……我要参加。”望着他焦急却执拗的表情,我坚定地对他说:“那我们就去参加比赛!”
虽然在比赛时他的步伐依旧不协调,虽然在路标指示点时他仍旧一蹦一跳,虽然这次比赛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但我却比班级得了队列比赛第一名更高兴。高兴于大家一个都没少的,全部参加了比赛;高兴于孩子们认真比赛的态度,高兴于我真正战胜了自己的“功利心”。后来小明的妈妈感激我没有因为孩子没穿校服,而取消他的比赛资格。小明的妈妈还告诉我:“小节回家后特别开心,因为参加了队列比赛。”虽然小节不太会交流,原来他心里都知道,而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原来他们心里也都知道。
冬雨——气球被抢走了
万圣节那天,学校在报告厅举行了庆祝活动。其中一个游戏环节是每班发一个气球,音乐响起时开始传气球,音乐声停止时气球传到谁,谁就代表班级站到主席台前换上万圣节的卡通衣服,和外教拍照留念。游戏的开始几轮,大家都玩得兴高采烈。可突然,坐在中间排的几个调皮的男生故意把气球一拍,气球就飘到了邻座的班级。面对从天而降的气球,临班的学生看多了一个气球,更是高兴地传了起来,丝毫没有要归还的意思。而夹在中间的我,想了想,还是没有把气球要回来。一是看着别的班的学生正玩得高兴,不忍心打断他们;二是想借机惩罚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后面的几轮游戏,由于没有气球做道具,孩子们只有眼巴巴看着的份儿。走回班级的路上,大家也都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
回到教室后,本打算好好“教训”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但我强压住怒火,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教育他们。我故作平静地问:“今天我们班的气球被抢走了,大家能说说是因为什么吗?”
小X义愤填膺地说:“都是他们不好,把我们的气球抢走了!”
小R紧锁着眉头,连忙补充道:“对,都是因为他们,不把气球还给我们,害得我们班都玩儿不了游戏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讨论越气愤,好像马上就要冲到隔壁班去理论了。我看气氛刚刚好,反问大家:“他们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但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按照游戏的规则传气球,而不是拍气球,还会出现后面的事情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而那几个拍气球的“罪魁祸首”更是羞愧地低下了头。趁胜追击,我接着补充道:“我希望同学们出现了问题不要急于推卸责任,要多试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同意我观点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都高高地举起了手。
班主任工作需要智慧,生硬地灌输大道理,强硬地批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而巧妙利用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从中受到启发,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春雨——“三项全能王”的转变
小G是班级的“三项全能王”——上课最能破坏纪律,站队最不遵守纪律,下课最能打架。开学的第一学期,几乎每天的每个课间,我都能听到关于他的投诉。老师们投诉他上课随意接话,同学们投诉他不是打人就是往别的同学身上吐口水……老师、学生和家长们怨声载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把矛头都指向了我这个班主任。对于小刚,我是“十八般武艺尽使”。在学校,我对他“软硬兼施”外加“威逼利诱”;在课余,我主动与其家长沟通,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伟的情况总算有些起色,但他还是那个“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他。
这学期,我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当读到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循循善诱地教导鼓励一个顽皮学生的故事时,对比陶老先生的教育事迹,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禁有些汗颜。想想对待经常犯错误的小刚,虽然也会启发鼓励,但却少了一份持久的耐心;虽然打着“换位思考”的旗号,却没有真正走入他的内心。
那天学生们又来告状,说小刚在同学们做游戏时总是捣乱。这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满怀怒气,而是平心静气地把他找来,谈心似的问:“你为什么给小朋友们捣乱呀?”小刚说:“因为他们不带着我一起玩儿。”这时的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大方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我又接着问:“那其实你是想和大家一起玩儿的,只是找不到好的方式,所以才捣乱的,对吗?”这次小刚却乖巧地点了点头。这一次在心平气和下,我读懂了他的内心:捣乱是因为想吸引其他人的主意,希望小朋友们能带着他一起玩儿,原来他的世界是向往友谊的。利用班会课,我对学生们说:“小刚课间给大家捣乱,其实是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的,只是他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融入你们,所以才采用了错误的方式。他其实是很孤独并想和大家做好朋友的”听完我的话,孩子们都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就连平时满不在乎的小刚,也有些羞涩和难为情。从那天起,小刚的进步越来越大。最近他更是摘掉了“三项全能王”的帽子,向“三好学生”进军呢。
记得刚入职时,校长就告诉我们:“只有做了班主任,也许你的教师生涯才算是完整的。”当时的自己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的我感恩于自己是一名班主任,虽然每天很辛苦但却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学生们的身边。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且美好的,孩子们五彩缤纷的世界也照亮了我的未来。爱满天下,我将带着这份责任和我那些可亲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