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娟——《做个“有技巧”的专业人士》(读书心得)
做个“有技巧”的专业人士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读后感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许娟
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初为人师的我有着“不知天高地厚”的闯劲,那时的我以为心怀爱心便足以攻克一切的教育难关。然而,一学年的班主任工作做下来,越深入这个忙碌的行业,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棘手问题,越发感到了自我的“无力”。
失落过,煎熬过,焦头烂额的愤怒过,想要决绝放弃的痛苦过,内心总有两个自我在交战。一方面,想把这份“负面情绪”通过责罚“捣蛋鬼们”宣泄出去;另一方面,深深自责自己的失控,害怕伤害了那些对我信任的幼小心灵。
很感激的是,我遇到了一个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好师傅,也遇到了几本能帮助我度过难关的好书,在交流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这是我教育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让我拨开了教育表面的“美丽”面纱,去触摸到了它“真实”的内核。也许,我还无法做到完美应对每一次的挑战,但我“有意为之”的努力进步,这种蜕变感是我最欣喜的收获。
在看到《班主任专业基本功》“树立有效沟通的信念”这一章节时,我很受触动,原来我的一切“煎熬”来自于我没有以“专业化”的视角去觉察自身,我与孩子的很多沟通看似说理很多,实则沟通低效,我需要多学习相关的沟通“技巧”:
一、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
“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教育内容的正确性,更在于教育沟通的有效性。”确实,我们常常对学生灌输很多的大道理,说的口干舌燥,也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效果呢?在外出学习中,我有意识的观察其他老师的表达方式,当遇到“滔滔不绝”的“空谈型”老师,我发现自己也有些受不了,反思如果讲台上的是自己,那我的孩子们该有多痛苦啊!现在的我依然会和孩子们说道理,只是在方式上我更注重他们的接受度,我希望更多的“感化”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获取他们“感同身受”的认可。为此,我努力尝试着将“责任感、努力、宽容、诚信、尊重”等优秀品行通过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一点一滴的渗透给他们。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品生课后,班上孩子很多在我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看到他们在海伦身上不断地汲取营养,作为老师的我,内心喜悦而幸福。
二、个性化的沟通
有段时间,我的“脾气”不太好,原因是班上各方面让我头疼的孩子太多。每次沟通,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严重干扰到了其他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整个集体难以约束,作为班主任的我,很是焦虑。怎么办?怎么办?每天最困扰我的就是这些孩子了。愤怒有用吗?批评有效吗?答案都是否定。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法“摆平”他们中的几个“顽固分子”,但我渐渐学会了去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沟通方案。要想一下子扭转他们是不可能的,只能耐心的慢慢来。去学一学情绪相关的教育方法,怎样应对情绪失控的孩子、学习障碍的孩子、暴力倾向的孩子……虽然很难一步到位,但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不能放弃,在不断的尝试和反思中我希望寻找出更好的出路。
三、平等、尊重的对话
平等、尊重无需多说,却至关重要。我的经验,当你把观点强加给孩子,会导致他的反感和抵触。而尊重孩子的商讨,会让他拥有被重视的体验,孩子们喜欢后种亲密的关系。作为班主任的我会时时提醒自己:蹲下来说话,让孩子感受到平等的对话。
四、随时觉察、调整自身
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反应,班主任要有“双向沟通”的意识。我自身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次和小L沟通,我都会被他的情绪传染,会主观的执拗的想要压制住他的怒火,结果却是小L依然沉浸在自我情绪中,我们的沟通是无效的。在这本书中我学会了一个方法:当学生表现出有情绪但没足够时间来处理时,老师可以先说:“我看到(听到)……我觉得你内心有些情绪,是不是?”不管孩子如何回答,老师要接着说:“现在我做些什么能够使你感觉舒服一点?”……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情绪。私下交流中,对小L同学我使用了这样的方法,效果不错,他能够暂时减少对外界的愤怒感。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要随时觉察孩子的反应,班主任不能一味说教,要在实践中反复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五、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性格原因,加上平时的工作琐碎繁忙,在遇到沟通无效情况时,我常常会深感无力。“没有办法”的框框使得我很少敢于尝试新的办法,拒绝应对问题。我分析过自己的这种状态,发现问题出在“个人信念”上。当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时,我们就更有信心去面对问题,所以,我需要做的是,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内心不断暗示自己“问题总有办法解决的,你需要去尝试”。我想,除此之外,我还需要一些成功应对问题的经验来鼓励自己,丰厚自己,这都会在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努力积累的,我相信,只要有心,必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