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研活动>>阅览文章

12月份听课反思记录——赵清

发布时间:2013/12/3 23:25:59 作者:jjsxxjwc 阅读数:1183

听课课题:《维生素C的故事》、《给家乡孩子的信》             

任教老师:陈睿、陈林静

听课时间:2013年 12月 3日   听课班级(地点):阶梯教室

反思内容:(不少于300字)

                               别让语文“串了味”

    食物再鲜美,一旦串了味,便让人食之无味,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同样的道理倘若换个装,恐怕能记住的人便少之又少。2013年12月3日上午,在百家湖小学有幸聆听了陈林静、陈睿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寻到了几分语文的“真味”!如果非得用个词来阐述得更清晰的话,可能只有借用冯俊芬老师的话了:韵味。

    韵味,指的是一种含蓄的意味。某种唱腔有韵味,某首诗有韵味,某个人有韵味。一门学科,例如语文,是不是也有属于自身的独特韵味?陈睿老师执教《维生素C的故事》,从概括地说、带着情感地说、发挥想象说三个层面展开指导,让这节课多了一些“说”的味道;陈林静老师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句,由一封信走近一位作家,最后再次和着或轻柔、或舒缓、或忧愁的音乐回归到文本的朗读,这节课似乎浸满了“诵”的味道。同样是开口,韵味却截然不同!说到“写”的指导,陈睿老师“秘密”一词的讲解,结合二字的起源,解释成:著名的草药隐藏在山里,多了一丝俏皮;陈林静老师“羡慕“一词结合古字,一笔带过,却又饱含几分汉字文化的深沉。不可否认,从说到写,无论哪一种,都散发着语文的“味道”。这份魅力,不同于数学王国一个个数字的奇妙,也不同于音乐世界一串串音符创造的奇迹,而是语文的国度里,由一个个文字散发的独特魅力,是语文的韵味!

    反观自身,不禁汗颜。一节语文课,常常和思品课混淆了模样:上着上着就忍不住说教起来,甚至竟连起初的目标设定里,就公然分担了思品课的内容!又或者,一节语文课,其实是就是一堂美术课、音乐课,让一张张华丽的图片、一段段煽情的音乐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一声声惊叹中营造虚假的盛世,真正的主角——文字,却在课堂的角落里遭到了莫大的冷落。各种味道串在一起,语文的那丝味道也终于被淹没。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有语文的韵味?有位老师在评课时发言:“有时,孩子只是跟随老师的脚步在走,却不知道要走到哪里!甚至,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要走到哪里。”是的,作为老师,首先得知道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正宗的“语文味”。教什么呢?曾看到办公室里的老教师,一本《语文课程标准》已看到皱巴巴的地步,却还视若珍宝,一次又一次地研究、思考。不妨去《语文课程标准》找找答案吧。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说白了,就是用!所以,了解不同阶段使用者——学生们的需求,才能让不同年级段的语文课散发出不同的韵味。所谓的预设,绝对不是想当然的假想。陈林静老师分享了她曾经在一次公开课前,调查了该年级所有孩子的学情,比如:对这课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困惑的地方……大家如此,更何况我们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不是一场战役,却同样需要知己知彼的智慧。当然,这种智慧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习得,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与思考。

    别让语文“串了味”!留点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