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成长:家庭教育中的共同蜕变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二(9)班 杨亦涵家长
大家好!我是杨亦涵的妈妈,非常感谢司令和各位家长给予我这次分享的机会。站在这里,我既紧张又充满感激。上台前杨亦涵小朋友一直在鼓励我:“妈妈加油,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这让我想起她每次上小讲台前,我也是这样为她打气。而她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让我感到骄傲,今天我想我也可以,我也想成为她的骄傲——因为教育是双向的,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
在准备上台分享时,我反复思考自己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育儿经验,但我好像并非一个“优秀的妈妈”,似乎难以找到值得分享的闪光点。于是,我想用“双向成长”四个字,和大家分享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故事。
一、从“打招呼”开始的教育实践
我和爸爸都有些许社恐,但我们的两个孩子却格外开朗。我们的教育探索,始于一个看似微小的动作,在她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告诉她要"礼貌待人"看到熟悉的人要打招呼,没想到她将"打招呼"变成了日常习惯。
不知从何时起每次外出在电梯里只要有人她都会主动去打招呼,哪怕是她不认识的陌生人,当得到别人的回应时她也会开心好久,有时候她也会因分不清“阿姨”和“奶奶”而苦恼,想着要不要退缩,我告诉她:“就算叫错也没关系,敢开口本身就很厉害很勇敢!”自此她再也没有退缩,而小小的电梯间从此就成了她的"社交训练营"。
当孩子坚持每天主动打招呼时,我发现那些原本陌生的邻居,渐渐变成了点头微笑的熟人,而我的女儿,也正成长为一个礼貌温暖的小太阳。
二、教育反思:简单背后的深意
当孩子把"礼貌"内化为本能,简单的问候便构建了珍贵的社交能力。
我突然明白:家庭教育不需要完美父母,只需在孩子心里播撒善意的种子,而时间自会浇灌出温暖的花朵。
三、从焦虑到反思的转变之路
作为一位普通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曾焦虑,无助,迷茫,一度陷入“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中,担心作业太少、知识不够,我给她制定了大量的学习计划要求她每天完成,完不成就会被惩罚,而她反馈给我的就是哭闹,发脾气,开始和我针锋相对。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只是让她学习就能让原本听话的孩子变得如此的让人愤怒,我就用更严厉的方式去惩罚她,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变了:原本那个爱笑、爱闹、大大咧咧的小姑娘开始变得闷闷不乐,爱哭,脾气暴躁,放学后也不再叽叽喳喳和我分享学校的趣事甚至不愿意和我沟通。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张小纸条,歪歪扭扭写着:“我不开心 ,妈妈很坏,我不要喜欢妈妈了。”那一刻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忽略了什么?
当晚我用分享“小秘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她哭着说:“每天一回家你就让我学习学习,一点休息和玩的时间都没有,还总是惩罚我骂我……”我突然意识到——我错把教育等同于填鸭式灌输,一直用家长的身份强迫她成为我理想中的样子,那一刻我才明白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严苛的命令,而是能被理解的温暖,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孩子更需要被看见的情绪和成长的空间。
四、倾听的力量:与孩子重建信任
我开始尝试蹲下来平视她,放下“家长”的身份,像朋友一样去和她沟通:“今天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写作业遇到困难可以告诉妈妈噢。”渐渐地,她重新主动分享:“今天潘老师夸我了!”“妈妈这题我不会,但妈妈你今天真温柔……”
后来我们达成了“小约定”:作业量适中,每天留出玩耍的时间。结果发现,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尊重时,学习效率更高,每天都能开心、积极地完成作业,还会主动表达爱意:“妈妈你今天真好!”
五、育儿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曾经是一个急躁而情绪化的妈妈。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语气,高声训斥甚至吼叫。每当我发泄完情绪,看到她委屈得不敢作声、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的样子,我又会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中。甚至一度情绪崩溃到偷偷流眼泪,我曾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我明明想做一个温柔的妈妈,却总是变成一头怒吼的“狮子”?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中读到一句话:“孩子是一面镜子,她看见的,是你的样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对待她的方式,正是她将来对待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
于是我决定,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她再犯错时,我不再立即指责或发脾气,而是先停下来,深呼吸,让自己冷静。等我能够平静表达了,再好好跟她沟通。我不再只是妈妈,我更想成为她的朋友、她的榜样。
原来,育儿从来不止是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更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努力变得更好、更温和、更有力量,不是为了完美,而是为了配得上那个毫无保留信任我们、爱着我们的孩子。而孩子,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我们的不足,也映出我们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我塑造了她,而是她,重新塑造了我。
结语:双向成长的教育真谛
最后,我想把杨亦涵的话送给大家:“妈妈,我喜欢你温柔说话的样子。”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愿我们都能像孩子一样,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在陪伴中成为彼此的骄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