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张睛老师讲座稿:以言育人,谨防“ 出口成伤”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 上坊新城小学张睛
语言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工具,是班主任魅力的源泉,更是师德师风的外在表现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强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对于班主任来说,语言中隐藏着最真实的“师”品,“口德”即“师德”,使用不好也会“出口成伤”。因此,吃“语言饭”的班主任更要舌耕不断,锤炼自己的嘴上功夫。
一、摆正说话位置:变“高高在上”为“平等相待”
据网络调查,65%的人不愿意与三种人进行交谈,分别是老师、“老鸟”、老大。老师永远把别人当学生;“老鸟”经常把别人的挫折当成小事;老大喜欢轻易表现他能罩住你。总结这三种态度的共通点,都是把自己位置摆得高高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班主任谈话时的位置很重要,它决定着谈话氛围是否轻松、愉快,学生是否能畅所欲言。要摆正位置,班主任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学会聆听
班主任必须明确沟通交流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所以,要养成“开口前先要懂得听,教育前先了解事情”的交谈习惯。不管学生说得对不对、好不好,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为他们预留说话的时间,并表现认真倾听的态度,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每次事件的关键点,找出后面谈话教育的切入点。
(二)放下身段
许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要再说了,就按我说的做总会不自觉地“一言堂”,高高在上、不容置疑。例如,“你们必须......”“作为学生......”“再这样的话,就请你家长进来!”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吧!“你真厉害,我怎么没想到。”“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类似这种无距离的谈话语气,可使学生不仅听得懂、能理解、愿接受,而且有利于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三)寻找共性
心理学“认同理论”认为:两个人之间的共同点越多,心理距离越近;相互越信赖,关系越亲近;看法越一致,相互越理解;兴趣越相投,交谈越投机。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寻找共同点,打开话匣子。例如“这没什么,老师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看来咱们真是心有灵犀呀!”“这部电视剧,我也很爱看。”“你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我们先深呼吸,等你平缓下来,我们再交流”......诸如此类的话能让学生打开话匣,师生之间也能坦陈胸臆。
二、把握说话时机:改“急不择言”为“三思而言”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如乱扔垃圾、喜欢打架、不做作业、迟到旷课等。遇到这类事件,教师通常会采取批评教育的常规手段加以制止。但如果教育时机不对,不仅没能取得期待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是怨恨。
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急不择言”的经历。遇到一些屡教屡犯的学生,会在某一次听到学生告状,某某同学又怎么样。我们有时会先入为主,脱口而出:“我也不想管你了,你给我滚出去!”“你除了会惹事,你还会干什么?”会在某一次,反复地辅导一道题目后,学生茫然地望着你时,失去耐心,严厉指责:“你蠢到家了,讲了这么久都不会”“你脑袋长着是干什么的?”......这样的言语暴力,通常会让学生自尊心受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三、变换说话形式:去“指责呵斥”为“委婉暗示”
孔子曾说:“闻过则喜。”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唐太宗李世民是这方面的典范,可是魏征有的谏言,他也没办法接受。面对直接批评时,许多人内心的第一反应都会不舒服,因为批评就像是惩罚。更何况班主任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年龄小,是非观念薄弱,趋利避害又是人的本性。班主任谈话时只有因人而异,因事施法,创设轻松的说话氛围,采取正确的说话方式,让学生心悦诚服,产生积极配合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反应,才能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具体实施时,班主任可为自己的语言裹上三种糖衣,以达到“良药甜口”“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
(一)糖衣一:情感投入
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烈焰和热情。情感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乘号,语言中充满情感,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班主任的语言,如果从“关爱”的起点出发,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最喜欢称呼学生的不是名字,而是“孩子”。“孩子,有点 小粗心哦!”“孩子,你这样做,让我很伤心”.....记得 刚说这种称呼时学生都笑了。“老师,你有50个孩子吗?”我笑着告诉他们:“虽然老师只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在我心目中,你们就是我的孩子。”学生的心都是最敏感的,当他意识到你的真诚,你的关爱时,就更愿意听从你的教导。
(二)糖衣二:故事包装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只靠单纯说教,力量是单薄的,如果借助故事包装等方法,就会使谈话更具感染力量。例如,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自私,缺少容人之量,容易妒忌他人。同学之间隔三岔 五地会闹些矛盾。这时就可以给他们讲蔺相如和廉 颇将相和的故事,讲楚庄王夜宴群臣的故事,讲庞涓和孙膑由朋友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的故事,讲朱熹和陆九渊互相敬慕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妒忌的人总是心情不快的,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本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三)糖衣三:迂回侧击
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据理论述、规劝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常见的说理方法。但不少情况下,采取迂回侧击的谈话方法,效果更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有次见几个孩子在折树苗,就把耳朵凑了过去,装作认真聆听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你在听什么?”“听小树苗在哭泣呀!”老先生回答。“小树苗会哭吗?”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当然,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本想快快长大,为大家服务的,可......”孩子们听了,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整个教育过程,没有指责批评,甚至也没说“你们应该......”,只是投石问路,迁回侧击,最后同样达到了目的。
四、明确说话对象:不“以偏概全”应“对人对事”
下面的这些情况和语言可能很多班主任都觉得似曾相识。比如,一个学生连续两次作业没做,便指责:“你怎么整天不做作业?”一位男生把一个女生打哭了,便是:“你们男生......”对某个家长有看法,便是:“你们家长......”这届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便是:“你们这届学生.....”将特殊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将个性当成共性,无意中打击一大片。这就是“伤众”!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切忌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应就事论事,不要将事情无限扩大。
五、精简说话内容:忌“唠叨重复”,须“形式多样”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儿子被狼吃了,本是招人同情的事,但因为见人就哭诉,结果成了笑柄。类似饶舌的人很多,经常是一开口,拦都拦不住。须知即使是好话,说多了也招人烦。但是另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琐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一个行为习惯往往要教育好多遍才能初见成效。如何让学生在反复的说教中不厌烦,不逆反,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我觉得教师一定要精简自己的说话内容。这里的“精简”不仅只减少说教的次数,缩减说话的内容,变换说教的形式,做到润物无声。
以“拒绝零食”的习惯教育为例,班主任如果只留在空洞乏味的说教上,“零食有很多危害,我们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千万不能吃零食”“学校禁止 带零食进校园,如果带了就要处罚!”我们会发现第一次说学生听进去了,过不了多久又会再犯;教师再说一次,学生再老实几天,但是时间一长,不仅让学生留下教师爱唠叨的印象,而且学生通常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放在心上。这样的说教不仅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师生和谐的关系。针对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放下身份和说教,用沟通解决教育顽疾,先像朋友一样用心去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喜欢的零食有哪些种类,平常购买零食有哪些习惯,掌握零食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接着,召开主题班会,通过播放记者对地下作坊的调查视频,交流零食带来的危害具体案例,用生动的画面,具体的数字,让他们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最后,通过开展“小学生能不能吃零食”的辩论赛,提升认知,将教师的外部教育内化成自己内心的需求,教育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我们可能不认为自己说话的方式很暴力,但语言确实引起了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如果说教育是一辆前进的火车头,那么班主任舌尖便是“点火器”“润滑剂”,每位教师都应该谨记:在教育工作中不要举着“爱”的旗帜,做着言语霸凌的事,把语言当作必修课,当作师德师风的一项准则,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社会文明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