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徐文健老师讲座稿:为教师减负 为学生赋能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徐文健
2025年1月15日,于我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我成为了一名父亲。自此,我兼具了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曾经,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家长因孩子初入幼儿园或小学而泪流满面时,颇感不解;然而,当自己成为父亲后,再目睹类似场景,内心便涌起深深的共鸣。
家长们将孩子送入学校时,那份牵挂与不安全感是普遍存在的(这源于人类普遍的“分离焦虑”)。频繁地联系老师询问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虽出于关爱,却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甚至打乱其教学节奏(这种现象符合“沟通负荷理论”,过多的沟通请求会消耗教师的认知资源)。因此,将家长这些合理关切前置性地融入班级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所谓的“负担”便能转化为有序的合作。
实践一:信息整合,提升管理效能
接手新班级,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开学伊始,我设计了一份综合性信息收集表。这张表格巧妙融合了四类需求:我需要掌握的学生基本情况、食堂的就餐统计、教务处的学籍信息、以及校医室的学生健康档案。将原本分散的四项任务整合为“一站式”收集,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班主任的重复劳动负担,也避免了家长因多次填报而产生的厌烦情绪。
实践二:精准沟通,建立信任与秩序
预见性指引: 新生入学时,我特意在校门口录制放学路线指引视频。因为并非所有家长都能细致阅读学校通知,清晰的视觉指引有效避免了放学时的混乱场面。
信息整合与推送: 每周五,我会汇总本周学习要点、重要活动通知及下周提醒事项,一次性清晰传递给家长。
班级群规范管理: 建立家长信任是第一步,树立班主任威信则是有效管理的关键。班级群建立初期,家长常在群内提问或跟风回复“收到”。我果断撤回了所有非必要信息(尤其是“收到”和个性问题),随即发布群公告:
“首先,向消息被撤回的几位家长致歉。感谢大家的积极关注!开学伊始,班级群的每一次提示音都牵动着82位家长的心。为确保每位家长都能及时、清晰地接收到老师发布的核心信息,避免‘爬楼’困扰,本群无需回复‘收到’。如有孩子个性问题,请私信我。对于私信中反映的共性疑问,我会在群内统一解答。感谢理解与配合!”
此规则确立后,群内再无家长发布个性问题,沟通效率显著提高(有效降低了沟通噪音和家长的认知负荷)。
设立“分享专属区”: 坚持只邀请学生监护人加入主班级群。对于希望加入的其他家人,我创建了“鹏举班分享群”,明确告知:此群用于分享孩子在校的照片、视频及收集比赛作品(避免主群刷屏),老师仅发布信息,不进行回复。这既满足了大家庭成员的关注需求,又保障了主群的沟通纯粹性。
当家长切实感受到老师管理中的“尺度”(规则清晰)与“温度”(关怀细致),基于情感纽带的信任便自然建立。这种信任能让家长在情感层面理解教师工作,许多原本可能成为“麻烦”的事情便消弭于无形,教师的额外负担自然减轻。
实践三:组织活动,预防矛盾,赋能成长
学生间的矛盾多发生于无组织的自由活动中。因此,减少冲突的关键在于积极组织学生,使其“有事可做”、“有责可担”。这不仅能预防问题,更是赋能学生、培养责任感的过程(契合自我决定理论(SDT),满足学生的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需求)。
课间活动引导: 上学期活动课,我利用上届留下的跳袋组织游戏,远胜于放任自由活动,安全且有序。本学期,为每个孩子配备编号毽子,课间踢毽成为新风尚,意外情况锐减。
校园主人翁行动:
班级门口灌木遭踩踏?我们带领学生在空地种植花草,孩子们自发课间浇水、看护。
校园墙壁被涂画?劳动课上,我们提桶拿刷,共同清理。
名人介绍牌被泥污?我带着孩子们亲手擦拭。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不断赋予学生责任、培养其责任意识的契机。就在今天中午,一个孩子兴奋地跑来:“老师,我发现墙上有粉笔印,我们去擦掉吧!”我欣然点头,他们便主动行动了——这正是责任内化的体现。
实践四:明确责任归属,培养自主能力
责任意识不仅是学生的必修课,教师更需以身作则。当班级首次出现学生撒饭情况时,我并未直接呼叫保洁阿姨,而是要求孩子自行处理。一次典型案例:辰辰不慎打翻汤碗,惊慌失措。当生活老师拿起拖把准备帮忙时,我示意稍等。只见辰辰拿出纸巾,蹲下仔细吸干汤汁,再将湿透的纸团扔进垃圾桶,最后才由老师拖地。全程我只说了一句:“把手洗干净,继续吃饭吧。”事后,我在班级日志中详细记录此事,既为表扬辰辰的担当,也为引导全班(此举体现了清晰的责任归因,让孩子明白需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是重要的体验式学习)。如今,再有学生弄洒饭菜,他们已能默默、自主地处理妥当。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正是为教师“减负”、为学生“赋能”的长效机制。
实践五:集体劳动,提升效能感
开学初教室桌椅布满灰尘。我没有邀请个别家长代劳,而是等全员到齐后,每人分发一块清洁海绵和清洁乳,共同擦拭桌面。一年级的桌面无非是些水彩笔印迹,在孩子们努力下焕然一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可通过一次次成功的亲身体验得以提升)。每一次这样的集体劳动,都在无形中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体验式学习的积极反馈)。
视角延伸:超越班级,为校分忧
上述实践不仅着眼于班级内部管理,更蕴含着为学校整体减负的考量。当发现校园公共区域的问题(如涂画、污损),班主任若能主动带领学生参与解决,而非简单上报,便是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分担,履行了更深层的管理职责。
实践六:协同育人,汇聚合力
班主任是家校桥梁,更是科任教师间的协调者。例如,一年级时,我每天布置作业都额外加入“跳绳”一项(这本是体育老师的范畴)。班主任的主动配合,助力学生在运动会上取得佳绩(女子一分钟跳绳包揽冠季军,男子获亚军)。同样,去年毕业表演排练得到宋志磊老师的鼎力协助,胡婷老师利用美术课指导手绘同学录。这体现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 的协作精神。很多时候,班主任只需多问一句、多做一点,便能实现事半功倍的协同效应。
反思与升华:教育者的初心之问
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曾在1935年的开学典礼上发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提此问,强调这是“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为教师减负”的深层内涵,绝非让教师“躺平”或懈怠,而是期望教师能运用教育智慧,从繁杂的事务性负担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核心使命:教好学科、带好班级、建设好学校。 减少那些因工作方式不够优化或边界不清而产生的“内耗型”负担,是为了让教育者能更从容、更专业地投身于育人事业。为教师减负,减的是无效劳动,增的是专业成长;为学生赋能,赋的是能力素养,能的是终身发展。
在今日分享的最后,我也想向在座各位同仁发出属于我们教育者的“初心三问”:
我的管理是否体现了教育智慧?(认知境界)
我的付出是否真正滋养了学生成长?(情感境界)
我的工作是否为学校整体发展助力?(价值境界)
这三个问题,关乎我们的职业认同、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指向教师专业认同和内在动机),值得我们时时叩问,用每一天的行动去回答。唯有如此,“为教师减负”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教育能量,最终实现“为学生赋能”的崇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