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德育纵横>>潘勇名师工作室>>阅览文章

工作室成员许莎莎老师讲座稿:以文化人,语润童心?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6/25 17:03:02 作者:潘勇 阅读数:90

: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许莎莎

尊敬的潘校,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以文化人,语润童心——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的教学功能,更肩负着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人文素养、启迪精神智慧的育人使命。接下来,我将从理论内涵、实践策略等方面,与大家深入交流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一、追本溯源: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内涵与价值

1.1 语文学科育人的理论根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强调语言的交际、思维、信息传递功能,而人文性则聚焦于文化传承、情感熏陶与价值引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以文化人”,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健全人格。

1.2 语文学科育人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语文学科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价值观塑造: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传承:在古诗词、传统故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情感培养: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思维发展:通过文本分析、写作表达,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深耕课堂: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实践策略

下面我将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谈一谈语文学科育人的实践策略探索。

1.挖掘文本文化内核,明确育人目标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毅然将敌人引上绝路,最终跳崖的英雄事迹,体现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教学时需紧扣文本中的关键细节(如“毅然”“昂首挺胸”“壮烈跳崖”等描写),明确“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的育人目标,让学生从故事中理解“何为英雄”“何为民族精神”。

2.通过语言实践感知文化,深化情感体验

(1)品读关键词句,感悟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分析“痛击”“英勇阻击”等动词,以及五壮士与敌人同归于尽前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体会人物的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

(2)结合历史背景,搭建理解桥梁:补充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如狼牙山战役的背景、日军侵华的暴行等),让学生理解五壮士壮举的时代意义,避免因年代隔阂导致情感共鸣不足。

3.创设文化情境,促进认知与行动转化

(1)情境化教学激发共鸣:通过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片段、绘制“壮士跳崖”场景思维导图等方式,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产生情感冲击,理解“以少敌多”的悲壮与“舍生取义”的价值。

(2)联系现实生活,践行文化精神:设计讨论题“和平年代如何传承五壮士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如爱国行为、面对困难的态度)出发,将文本中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文化认知”到“行为实践”的迁移。

4.拓展文化资源,构建立体育人网络

(1)跨学科融合延伸学习: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探讨“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美术课绘制英雄画像、音乐课学唱革命歌曲,多角度强化文化熏陶。

(2)家校社协同育人:布置“寻访身边的英雄故事”实践作业,让学生采访长辈或参观革命纪念馆,将课堂文化教育延伸至生活场景,形成“学校引导、家庭支持、社会浸润”的育人合力。

5.以评价促文化内化,关注情感态度发展

在教学评价中,除了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要重视其情感态度的变化:如是否能说出五壮士精神的现实意义、是否在讨论中表现出对英雄的崇敬等。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形成过程,让“以文化人”的效果可感知、可引导。

语文课程的“以文化人”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文本解读、语言实践、情境创设等策略,让学生在浸润式学习中理解文化内涵、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自觉。《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正是借助英雄故事的感染力,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我们以语文为媒,用文字滋养心灵,用文化启迪智慧,为学生的成长筑牢精神根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