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沈月讲座稿——班级管理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与探索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 江宁区秣陵小学 沈月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如何让繁琐的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相互赋能?我在实践中尝试将两者有机融合,让班级管理助力语文教学,同时让语文教学反哺班级管理工作。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依托班级文化,凝聚集体力量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精神灯塔,能赋予学生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1.夸夸条
在班级我借用“夸夸条”,展示学生间的赞美便签,促进相互欣赏。
2.目标墙
借用目标墙,激发学习动力,强化自信与目标感,营造积极班风。
3.在课前准备这块,我借用了课前小口令帮助学生快速收心。我今年带的班级是六年级,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且适用的。
课前收心机制:采用“准备,准备,文具摆放,摆放到位。书本摆放,摆放到位!”的互动口令,紧接着背诵积累的古诗或者名言,帮助学生快速收心,轻松进入课堂。
4.建设读书角:设置班级读书角,摆放各类语文读物并定期更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二、渗透语文元素,活化班级活动
1.挖掘德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如教学《我不能失信》时,开展“诚信故事分享”活动,引导学生收集诚信事例和名言;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文章时,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品德教育渗透课内外。教学《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课文,深化学生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在5月25这天,带领学生参与气球宝贝活动,体验一天当妈妈,感受妈妈的育人辛苦,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母亲!
2.劳动实践育人:带领学生参与劳动基地实践,在生活中感悟语文运用,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同时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带领学生在班级包汤圆、煮汤圆。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动手实践的快乐!热爱所在的班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拉进师生关系。
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结合,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让班主任管理更易被学生接受。
3.集体活动赋能:组织学生参加跳长绳、摸石过河等学校比赛,多次荣获年级第一名。在齐心赢得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欢呼雀跃和默契配合,极大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以团体荣誉去提升班级凝聚力。
4.任务化大扫除:只有职责清晰,班级管理起来才可能顺畅。
采用抽签方式分配大扫除任务,让每个同学都有具体职责,让人人有事做。同时将检查和反馈任务交给学生,培养责任感,使班级管理更顺畅。
三、创新反思载体,彰显教育温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解决,事后思考原因,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孩子犯错在所难免,“反思承诺书”是我常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写清楚事情前因后果,既能让学生自我反思,也让教师有时间冷静处理问题。
案例分享:两位哭泣的学生写承诺书后平静下来,问题自然解决;阳阳“吐口水”事件,通过承诺书了解到是误会。
实施效果:学生为避免写承诺书,矛盾减少。同时,书写承诺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还会让吵架的两人互说对方3个具体优点。
四、搭建合作平台,激发成长动能
分组管理: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责任到人,落实反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同学间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激励机制:通过发报喜单、背书印章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五、倾注关爱之情,走进学生心灵
斯霞老师曾说:“关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为了拉进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走进他们。我会经常给他们准备一些惊喜。比如在刚开学时,我会给他们准备满黑板的棒棒糖。在跨年的时候给他们准备小小的惊喜红包,定制专属笔……
优等生渴望“被模仿”,后进生需要“被信任”,中等生需要“被关注”,恰当的表扬能消除学生对立情绪,感受教师关爱。当了解学生需求和能力状态,我会采用当众夸奖、物质奖励、小纸条惊喜等多种方式表扬学生。如把多余牛奶给进步大的同学,竖起大拇指、拍拍肩膀等,让表扬深入人心。
这是我给班级孩子写的鼓励他的小纸条,为了拉进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我会用小爱去温暖学生。比如天热要开空调时,我会提前建议他们带件薄点的外套,以免着凉,我还会特别关照坐在空调口的孩子,提醒他们穿件薄点的外套或者询问他们要不要换座位。我也会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提醒孩子增减衣物。当发现孩子红领巾没有弄好,衣服没有整理好时……我都会笑着,轻轻帮他们整理。
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会让孩子觉得老师很在意他,也会让他们有一个好心情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这些都让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近了。
总之,通过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班级学生成绩与凝聚力显著提升,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胜班级”“校优秀班集体”等。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融合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