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厉林瑞讲座稿:数字教育下的班级管理与班级育人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厉林瑞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是国际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现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被誉为“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之父”。2000年他策划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开启了国家和地区间通过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教育系统间深层次的比较与思考(数据中发现上海百分之十最贫困学生的数学成绩(2012)要好于美国百分之十最富有的学生,且他在上海亲眼看到随迁子女跟着优秀教师快乐学习的场景)。作者通过对PISA数据的深入系统分析,宣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世纪教育体系革命性变革的必然性。
当今的教育体系,因工业社会而生,服务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组织模式。而随着教育场景的复杂化,班级育人中“情感联结弱化、主体互动浅层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爆炸与快节奏生活,加剧了教育场域中的情感“荒漠化”。“构建有温度的班级育人共同体”是处理“班级管理和班级育人”这一共生关系的关键。这不仅要求班主任的育人理念应随着教育的变革而改变,还需要打破“教室”的物理空间,以“开放”落实“以人为本”育人理念。
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应将“教育温度”转化为育人效能的实操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温暖而坚实的成长根基。
一、从师生、生生、家校三个维度构建育人共同体
师生关系上,教室应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多元交流的空间,兼具学习场、社交场、成长场的三重属性。开放的本质是“看见与接纳”——看见学生的胆怯与勇气,看见学生的问题与想象,看见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教室的样子。通过“空间开放:让每个角落都能说话”“课堂开放:让每个声音都有回声”,“关系开放:让每个个体都被看见”三大板块进行班级管理。教室将变成“学生的舞台”、“彼此看见的镜子”,而教育的光藏在这些育人的瞬间里,让每个生命都能舒展地生长。当教室成为流动的、有呼吸的空间,当每个个体的声音被倾听、每个独特的成长被珍视,班级便成了彼此滋养的“温暖共同体”。
家校关系里,以节庆共融、家长智库、亲子实践促进协同共育,家校沟通时,采用高频次、轻量化的反馈模式,既分享学生在校亮点与班级动态,又针对个性化问题共商对策,形成家校协同育人闭环。
良好的生生互动是根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关键,紧密的家校合作是保障。通过系统化构建,班级逐步成为成长共同体,让教育在开放生态中焕发活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班集体是没有标准化的教育模具,只有遵循生命本真的成长空间。
二、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中,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以多元机制培育学生自主成长动能。因为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开放教室的教学需求,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涵盖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校外导师等。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例如,在特色课程学习中,学生通过填写自评表、互评表,反思自己与他人的表现;家长参与项目成果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校外导师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向校内给予专业反馈。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为开放教室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以我校构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人人得‘五星’,个个当‘将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为例,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基本标准,促进学生多维品格的提升。评价体系紧扣“五育”并举以德为先,在“三全”育人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养正星、向学星、生慧星、尚美星、健体星”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保证了“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思想的落地生根。
三、巧借资源,构建多元学习生态
家庭、社会、网络、自然皆是教室的延伸,班级建设不应局限于物理空间,更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向生活开放,关注学生真实的成长状态,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合作资源等都是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乡村的学校,可充分利用田园资源,将教室与农田、果园相连,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农业知识,到田间实践种植、养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城市学校若与博物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则可将博物馆的展览资源、企业的前沿技术引入教室,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项目。例如,与科技馆合作开展 “航天科技探秘” 的校本课程,拓宽学习视野,构建开放共享的学习生态。
班级管理与班级育人是一种辩证关系,管理过程本身就是育人实践,当规则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准则”,当教室不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向世界敞开的温暖驿站”,教育便真正实现了“育人”的本质。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下,技术革新为规模化因材施教提供可能,但唯有坚守“育人高于技术”的初心,才能在精准管理中滋养生命,在数字洪流中守护教育的温度与灵魂。数字教育时代的班级管理,本质是以数据提升效率,以人文定义价值,全力打造有温度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