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讲座稿:打造开放的“班级圈”,构建育人新生态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 南京市上秦淮小学 张立华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平台创设了新的沟通形态和资源形态,为班级管理和班级育人提供了实践载体。新时代的开放教室,通过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构建了更包容、多元的环境。让班级成为滋养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生命场域,构建起一个更有弹性、更贴近学生实际的育人生态。
我们以“班级圈”为依托,以“班集体”为媒介,打造开放的空间,激发“家校社合作”多重内核。进行了从封闭到开放的空间重构,构建起开放包容的班级氛围;探究从“教师主导管理”到“多元协同共治”的班级管理范式转型,教师角色从“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形成家校社的教育合力;借助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绘制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星图,让班级教育生态呈现出宇宙般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一、依托“班级圈”,打造开放的空间
在整个育人生态系统中,家庭教育是起点,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习惯的养成、行为素养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发挥学校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履行主体责任,社会进行有效支持而形成的全面育人新生态,旨在让教育改善家庭,让家庭助力教育,发挥社会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则以“智慧校园”平台为载体积极构建全方位、多要素的育人机制,创新性地将“班级圈”作为家校社共育的交流平台。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它凝聚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使学生、老师、家长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班级圈”。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建了家校社共育的开放空间,为家校社共育提供了一个对话空间,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延展了全方位育人的时空。
开放的教室不仅指物理空间的开放,更包括教育过程的透明化与家长参与的常态化。家庭与学校作为教育共同体,在教育目标、方法上形成共识,通过资源共享和角色互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协同“班级圈”,共创开放的文化
班级文化它首先是一种精神内核,它依托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符合班级学生气质的一种文化底蕴,最终形成班级的力量,也就是文化的力量,这样整个班级才能处于一种向上和共进的积极的文化氛围中。反映到班级中就是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教风的问题,正是这样的文化力量才促成了不同特色班级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传统班级文化具有高度结构化、集体主义导向、教师权威主导等特点,班主任拥有较高管理权,班级文化往往反映教师的风格与价值观。这样的班级文化抑制了个性发展、创新不足,固定的空间与教学模式限制探索式、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因此我班的班级文化依托“班级圈”,实现了管理的自治和文化的共生,从物理空间转移到文化空间。
1.制定班级公约,人人参与制定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新的班集体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孩子们才是班级特色的执笔人,所以在刚成立之初,我就充分地了解了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就让孩子们思考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班级,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定,整体考量个性和共性的的差异,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树立孩子们觉得合理可行的规矩。最后由我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整合。设立了从晨读、午餐、路队、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准则,然后确定了我们的班名,明确班集体的发展目标,让孩子们能自觉地遵 守我们共同的班级公约。将共同制定的内容,进行了班级文化布置。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2.公开班干竞选,人人参与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更倾向于把管理权给到孩子们,所以在经过一个月的基础熟悉之后,我们就开展了班委会的竞选,首先进行盲选,每位同学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然后确定候选人,进行公开评选,候选人还要进行个人演讲竞选,最终进行评选,同时建立严谨的责任量化制度,分工明确,做到责任到人,一个月进行轮岗,接受同学的监督。
剩余的学生,将班级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人人分工表”,从值日到图书角、卫生角、讲台、黑板进行详细的划分,责任到人,将班级分成具体的内容,然后一起形成一股班级的凝聚力。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帮助其建立自信,激发自我规划的动力,使得班风班容也日新月异。
3.家校合作,打造班级特色
我利用班级圈,细心地培养学生的习惯,开展丰富的活动,记录学生的成长的点滴。我将班级圈打造成我们“繁星班”的星空,在这里星星与老师们一起和谐交流。
在班级圈中,我进行了班徽征集,收到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的班徽投稿,最终经过投票,小希的妈妈和她一起手绘的班徽脱颖而出,我还将它做成了班旗,在运动会上我们高举着班旗,迎风招展,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
图1“繁星班”班徽
我们的班级文化以“繁星”为底色,共同确立了班级的精神内核:正己正心、正身正气,心存浩然之气,海纳百川之境。结合学校的特色活动,与孩子们一起精心设计了“我们的节气”“家风家训”“黑板报文化”“勤俭节约”等布置,同时将书香角落融入到班级文化中。然后在班级建设中不断地渗透和灌输,达到文化育人的教育效果。我们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班风、学风和班训等具体的内容。
三、借助“班级圈”,打造开放的舞台
在“班级圈”中班级积极开展争章活动。我们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争星-评星-用星”的争星激励流程,记录学生的生活、学习的轨迹,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结合不同的主题引领活动。在活动中引入“上正少年”评价,在“班级圈”实时留下自己的成长足迹。例如设置“我与祖国合个影”争章活动,在“班级圈”打卡。在学校阅读节等主题活动中,设置“最美书香家庭”争章活动等。在每周安排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在班级空间之外也能实时分享。
开展项目式学习。主题项目式学习的对象应该是真实的问题、场景,依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展开,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比如常规开设的“课堂3分钟”主题项目,设置“上正故事会”“上正成语展示”“上正小古文”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能力素养,进行及时的点评并且上传到“班级圈”中,带动全班同学的参入热情。
在所有活动的外延之下,是一个个的家庭,学生与家长在活动中能获得什么样的收获才是活动的意义所在。每一场活动在策划之时,我们便以此为切入点,邀请所有家长的参与。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智慧校园平台上设有专门用于传递家校声音的板块——“家校沟通”,内容包括“校园快讯”“通知公告”“校长信箱”“班级动态”。通过“家校沟通”这一窗口,家长能够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班级依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设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一系列国旗下讲话活动以及主题班会课程;积极参与了“启智童年,梦想启航”“明礼启智,上正起航”等入学启蒙仪式、“走近立夏,传承文化”“唱节气之韵,品文化之味”首届古诗词诵读表演暨庆六一儿童节活动,“诗文美韵沐书香,上小朗读润童心”“庆元旦,迎新春”等学生风采展示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班级还积极开展月-周的主题活动,比如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和“植树活动”,四月份开展“清明祭扫”活动,五月份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九月份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活动……充分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学校、班级以及家庭等支撑点,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增加“学生风采”的班级圈展示,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分享,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四、基于“班级圈”,创新开放的评价
评价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聚焦了家长的目光,引领全社会评判教育的价值导向。我校自办校以来,一直在着力探索构建智慧校园平台下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智慧校园平台是在“互联网+”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学校建立的学生电子化成长记录册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也是为促进教师、家长、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综合“德智体美劳创”学科育人核心要素,立足学生“向上生长”,学校总结提炼出“崇德之星、悦智之星、润行之星、向美之星、 善劳之星、乐创之星”的以“三正”为落脚点的评价框架,班级的评价也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开创。
“班级圈”是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极性评价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设置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四个主要的评价主体。班级中设置“优点说一说”“同学,谢谢你”等一系列的环节,以学生的视角来发现,尽可能地完善评价的范围,通过评价让我们更科学地开展教育实践,关注师生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评价改革和大数据分析,从“体验—展示—反馈”这一系列过程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家校的交流互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开放的教室”以“班级圈”为纽带,打破时空壁垒与教育边界,让家庭、学校、社会在协同共育中同频共振。通过物理空间的透明化、文化构建的民主化、实践舞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立体化,形成了“空间共联、文化共生、成长共舞、评价共通”的育人新生态。它不仅让教育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更让每个孩子在开放、包容、多元的环境中,如繁星般闪耀独特光芒,最终实现家校社携手,为成长赋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星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