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思维在云端发芽 让课题研究于课堂扎根
让数学思维在云端发芽 让课题研究于课堂扎根
——记南京市将军山小学与新疆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连线教研活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25年5月13日,南京市将军山小学与新疆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共聚云端,展开了一场跨越数千里的小学数学线上教研活动。活动主要分为“课例展示”和“主题分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江苏省特级教师谭长存老师与二(15)班的学生呈现一节精彩的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重要基础。可见,如何将角这一概念深入孩子的内心是不小的挑战。谭老师从“猜图形”的互动开始,激活学生的经验,学生观察漏出来的部分猜图形,自然引发学生对于“角是一种怎样的图形?”的好奇心,为后续研究埋下数学的种子。在教学新知时,谭老师从扇面入手,让学生上来指角,大多数学生指的是“点”,谭老师巧妙的抽象出“点”,这一处理方式既贴合儿童,又为后续正确且规范的指角孕伏,紧跟着再示范正确的指角动作。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角,理解角呢?谭老师从角的动态形成这一角度入手,让孩子在钟面上找角、在三角板、书签上找角,继而自然抽象出数学上的角。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后,谭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图形的辨析中加深了对角的理解。然后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一个角,在创造中感悟角的特征,在对角的赏析中欣赏角的价值,整节课既包含了数学的思维,也涵盖了美学的因子,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落地生根。
第二部分围绕“聚焦CGQ 赋能自生长”为主题展开课题交流、研究。先是谭特依托立项课题《“CGQ”指向下小学数学“自生长课堂”构建与实施研究》,从模型、路径与特征等角度全面解读了“金陵好课堂”的应然样态,所讲内容赢得听课老师热烈掌声。然后交流环节由教务处主任缪嘉焱老师主持,她诚挚的表达了对新疆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老师的欢迎,并积极组织我校听课老师发表感受。下面是部分老师的精彩发言,我们一起来欣赏。
吴雅琪老师认为,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已经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实现深度理解的关键。吴老师接着从本节课入手,指出谭老师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妙,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能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像设计师一样创造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自由、自然、自主的生长;
王兆成老师则提出“自生长”课堂是以“问题链”在载体,追求的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清晰呈现了四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让学生更想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找角、认角、比角等富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二是活动主线,让学生更会学。从趣味的找角,到创造角,再到创造图形,唤醒了学生已经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三是问题主线,让学生学得更好。以问题导学,形成认知冲突,冲突一:猜角(圆没有角),冲突二:指教(把角指成点),冲突三:比角(与边长短无关),以“大问题”取代零碎的“小问题”,让课堂更聚焦。四是素养主线,让学习更有意义。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表现来看,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尤为显眼,体现了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仇小婉老师则关注到CGQ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自生长课堂是以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力发展为终极目标,创新演化的自生长新型课堂。整节课从问题中生长思维,从探究中生长学力,从内化中生长素养,从感悟中生长智慧。由“一个点”再到“直直的线”“交叉”这样粗糙的认识逐步形成“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的数学化认识,以生为本,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的自然生长。最后欣赏不同国家的角,不仅在知识间建立起联系,也融合了多学科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提升。
姚丹老师从学生同化与顺应的角度,重点谈到情境的价值。她指出钟面、折扇等动态的生活情境,会让学生逐步剥离角的非本质属性,更加凸显“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这一核心特征。此外,姚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到了“无痕、丰富、有深度”。借助活动角,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老师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在场听众的一致好评,最后,缪主任对交流环节做了简洁、凝练的总结,指出“好的教研是一次美好的旅行,即便相隔千万里,我们依然和新疆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在一起,并期待下一次的相遇。”一次教研,更是一次经历,于经历中提炼收获,凝聚成智慧的结晶,为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是每一位将小教师的使命,感谢过程中给予支持的每一位领导和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