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王云云2025年个人发展规划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王云云
一、年度目标
(一)德育理论素养提升
阅读至少 3 本德育相关专业书籍,加深对德育理念、方法和途径的理解,丰富德育理论知识储备,为实践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积极参加德育学术讲座,及时了解德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德育视野,学习先进的德育经验和方法,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德育实践能力增强
优化班级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主题德育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提升自己组织和开展德育活动的能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围绕学生品德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定期与个别学生家长进行深入交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研究成果产出
结合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撰写至少 2 篇德育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分析。
(四)团队协作与引领发展
在工作室中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为工作室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团队协作共同提升工作室的整体德育水平。
二、实施步骤
(一)第一季度(1 月—3 月)
理论学习:
选择 1 本德育经典著作,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周阅读一定章节,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书中的重要观点、方法和案例,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关注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博客等平台,定期阅读他们发布的德育文章和观点,拓宽德育视野,了解当下德育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
实践探索:
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品德现状进行全面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教师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品德行为、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计划奠定基础。
设计并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游戏、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新学期的品德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撰写活动案例分析,为后续活动的改进提供经验。
(二)第二季度(4 月—6 月)
理论深化:
阅读第 2 本德育专业书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重点关注书中关于德育方法创新和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内容,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整合,形成自己的德育知识体系框架。
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和同行分享,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案例,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德育工作中。
实践拓展:
组织开展主题德育活动,活动过程中,注重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安全保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活动结束后,收集学生的活动作品和心得体会,进行展示和交流,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召开家长会,分享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同时,设置家长交流环节,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三)第三季度(7 月— 9 月)
理论应用:
对前两个季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梳理,结合自己所确定的德育研究课题,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等。
利用暑假时间,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了解国内外关于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品德发展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同时,对所带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估,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做好准备。
实践创新:
新学年开学初,根据研究方案,对班级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改进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变化和表现,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四)第四季度(10 月—12 月)
理论总结:
阅读第 3 本德育相关书籍,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书中的积极德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品德发展。
参加德育培训活动,与其他德育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德育工作。
三、评估与调整
定期评估:每季度末对自己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对照季度目标和任务清单,检查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理论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实践活动的效果、研究课题的进展、团队协作等。收集反馈意见,了解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季度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动态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变化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如果发现某些目标过高或过低,及时进行修正;如果某些策略和措施实施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寻找更有效的替代方案。同时,关注教育政策法规的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调整以及学生群体的特点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确保规划始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德育工作环境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