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山小学科学组第三次教研活动
2024年11月7日,天气晴朗,微风不燥,立冬的阳光穿过树叶间隙,一缕缕洒满了校园。今天上午在将军山小学录播教室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致用、智勇:素养指导下小学课堂探索”科学校本研修展示课活动。来自将军山小学的张倩老师、吴霞老师,来自开发区学校小学部的伍倩老师、来自竹山小学的张强老师带来了四节优秀的科学展示课。江宁区相关学校的科学教师和将军山小学全体科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第一节课是由将军山小学的张倩老师执教的《神奇的小电动机》。张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实践能力、规范学生语言等方面设计教学,完成了一节具有创意的公开课。 张老师以“四驱车”作为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揭示课题。紧接着聚焦核心问题:“电动机有哪些结构?”在拆解小电动机之前,张老师讲解了实验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用音乐声作为信号,控制时间。紧接着聚焦电动机的转子,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怎么证明?学生联系电动机的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作用。张老师循序渐进,提出关键问题:小电动机怎样才能转起来?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是由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后,张老师首尾呼应:“能否升级电动机,使它转的更快?”学生领取不同的实验材料完成探究,得出结论:增大磁性,增加电池都能使小电动机转的更快。最后,张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小电机的运用,并布置拓展任务:如何使小电动机反方向转动呢?
第二节课是由将军山小学的吴霞老师执教的《云和雾》。课堂伊始,吴老师利用干冰造雾将学生带入了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猜测云和雾的本质是什么?积极引发学生思考“黄山上的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能对云和雾的形成原因做出合理的猜想,画出示意图,并依据猜想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云和雾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尝试进行解释。吴老师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云和雾现象的已有经验,并促进学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初步建立猜测模型,同时,学习任务设计合理,学生的参与度高,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与表达。学生结合实验解释云和雾形成原因时,能够联系实验现象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二次建模。学生在亲历“提问-猜想-验证-迁移应用”的探究云和雾成因的过程中,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提升有效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三节课是由开发区学校小学部的伍倩老师执教的《点亮小灯泡》。伍老师出示一个小灯泡,直接提问如何使它亮起来作为课堂导入,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先通过对电路中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对连接点的观察是重点也是难点,组织学生深入观察连接点与金属架的关系及其作用,解决一般性问题,为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及其电流路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小灯泡和电池以及导线都比较的熟悉,但对于小灯泡的各部分的结构还是模糊的,在平时的动手活动中,很容易将小灯泡点亮,但是方法一般是单一的,只知道能够使小灯泡发亮,但不懂得简单电路的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建构电路模型后,通过更换用电器的连接进行巩固迁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
第四节课是由竹山小学的张强老师执教的《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张老师以五谷杂粮混合导入,提出问题:“混合后你觉得会有什么现象?”学生会想到质量和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符合三年级段学生的认知。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张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实验要求讲解得很详细。学生操作完后全班一起讨论,发现固体混合后质量不发生变化。“占据空间的大小有没有改变怎么去证明呢?”张老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交流后,得出结论:固体混合后占据空间的体积变小。张老师层层递进,趁热打铁:“那要使这些混合物分离,怎么办呢?”张老师出示了几种不同固体,学生很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这一节课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今天任教的四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大方、表述清晰,教学设计脉络清楚。充足的课堂准备和对待学生亲切耐心地表述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将军山小学教务处江孝东主任主持参与活动的科学老师们针对四节课进行研讨,并对今天的活动进行了总结,相信这样扎实认真的态度会让我区的科学课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