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第五届小将军班——家校约谈
和第五届小将军班孩子们相处一个多月了,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我对每个孩子的印象由一无所知到模糊认知再到渐渐清晰起来……“清晰”一词前之所以加“渐渐”,是出于科学认知角度,不完全依靠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是担心经验主义影响对孩子的认知。不同的认知必然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至少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定终身。”大致预测出这个人未来的发展轨迹和成就。这句俗语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来说,从三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七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这句话强调了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在早期就开始形成,因此,家长应该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承认每个孩子之间的差异,但教育就知识学习层面而言,绝对不能撒手不管,躺平式的完全承认并接受孩子在学习上表现的差距。班级46个孩子,每每闭起眼睛,将每个孩子在脑海中逐一回放时,必然有类似“招牌”式的外显表现瞬间在脑海中闪现。A同学没有一刻的安宁,成天就是室内外狂奔乱跳的镜头;B同学安静的“足不出室”;C同学又表现的无所不知;D同学学习上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泪流满面,似乎要血洒疆场;E同学少年老成,幼稚的脸上却布满了成熟与稳重……
想必每个孩子“招牌式”外显表现的背后必然有家庭教育长期给予烙刻的印记。既然对每个孩子有了“渐渐清晰”的认知,那么“家校约谈”的机制也应及时启动起来。
时至今日,先后相互约谈了7位家长,学生无论男女,基本到场的都是妈妈,其中一对夫妻、两位父亲。看来,家庭教育中母亲依然占据主导。对其中的两位爸爸和一对夫妻的“出镜”,心中还是甚感欣慰的。且不说《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要求孩子的法定监护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就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而言,父母在教育目的、教育路径上的一致性,是促进孩子更好成长的重要不可或缺的方式。古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放到今天似乎演变成了“养不教,母之过”了,当然,作为教师的我深知“养不教,父母之过”,“教不严,乃吾师之惰”的道理。
考虑到自身工作实际,一般”家校约谈“时间都在每天下午4:00之后,原因有二:一是孩子们放学了,没放学的也参加社团、托管服务了,教师有时间和家长约谈;二是4:00时段放学正好将一部分孩子送出校门,也正好把约谈的家长迎进学校(出于安全,现代学校对进出校门是有严格管理规定的)。
正式约谈之前,我都需要再次查阅下家长对孩子的“自我介绍”,再结合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表现进行对照,力求找出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性。在彼此肯定共性之时,着重分析差异性并探讨背后形成的原因以及当前需要采取的家校协作具体措施(之前给两位家长在家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加星的“特权”,不知道是不是确实用起来了,好在我在办公台历上分别标注了日期,任何一件事情,有开始就必须有阶段性的闭环)。除了彼此对孩子的印象之外,作为孩子在校期间的作业,这一“物证”也是我必须要提前准备的。和家长共同翻翻孩子的作业,想必关于孩子近期学习的情况也就一目了然了。
根据事情轻重缓急之分,“家校约谈”的对象也是需要酌情考虑的,尽管一学期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要约谈到,但谁先谁后是有一定考量的。凡是安全隐患比较明显的孩子或暂时学习可能落后的孩子等,我一般都会给予提前安排,以便尽早知晓并采取相应措施,力求家校合作,不至于孩子成长得过于偏离。
班级“家校约谈”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希望我们都能基于孩子现实并接受现实基础上努力扬长避短,更好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链接】《互联网时代下的“家校约谈”——家校和谐共建共进的有效方式》
一、案例主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家校约谈”——家校和谐共建共进的有效方式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潘勇
二、案例描述
案例紧扣“家校合作”这一主题,着重围绕“家校约谈”领域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学校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共商“约谈”机制,避免了教师与家长相互间约谈的“随意性”,有效保障了“家校约谈”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家校和谐的共建与共进。
三、案例框架
区域(学校)名称: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联系人:潘勇
联系电话:13376057651
核心关键词:家校合作 约谈 共进
实践案例:
1.问题的提出
每逢新学期,班级家长为了孩子想尽快了解班主任及班级情况;班主任为了学生也想尽快了解家长及家庭情况,当家校双方都产生想相互了解这一共同需求的时,恰逢开学季,班主任的工作都比较忙。此时,如果忽视了这一需求,班主任忙于相关的其他事务,势必导致家长的需求期待被有限或无限搁置而引发家长们的各种揣摩与猜疑;对班主任来说,也会因没有与家长及时沟通而无法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尤其是特殊或特别学生,甚至因此而导致师生之间“首因效应”的缺憾。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2.实践做法
接手新的班级,在与孩子们深入相处几天后,我便发现所接的班级的确有几个特殊或特别的孩子。如果不及时进行沟通,势必导致孩子重蹈覆辙,家长依旧“破罐子破摔”。
班级QQ群、微信等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家校双方沟通便利,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家校沟通的深入程度和效果。我设计了“家校共建约谈表”(见下图)
将表格发至班级群中,供家长和班主任或老师双方进行提前“约谈”联系,双方“约”好后各自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刚接班的班主任,在较短时间内未必对班级几十个孩子都能达致较为深入的了解。“家校约谈共建表”既可以家长提前预约老师,也可以老师提前约谈家长。家校双方的平等协作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且乐于被家长接受。对班主任来说也可以对约谈家长的孩子有个深入观察了解的时机,确保约谈时的针对性,利于家校真正形成育人合力,更好促进孩子的成长。
我和家长商量,为确保双方约谈的实效性,一般都将时间放在孩子们放学后进行。当然,基于互联网下班级群的定制约谈,在家长或教师届时出现突发情况下,也方便较快从新“预约”。这样既便于班主任将孩子送出校园,也便于在校园门口迎接家长,更能保障双方静心约谈的时间。从所带班级开展的家校约谈乃至全校52个班级全面推开的“家校约谈”实施情况来看,家长主动约谈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很高,班主任提前约谈的家长“出勤率”达到100%。通过双方进行的约谈,切实有效沟促进了家校双方的沟通。
3.主要成效
(1) 切实发挥了家校双方的主体性,形成了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家校约谈”
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班级QQ群和微信群,班主任提前规划(一般一月或一周提前安排好“约谈”计划),家长不再出现“随叫随到”的被动,教师因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不再出现“家长突袭式”的被动来访。
(2)互联网时代下的家校约谈充分体现了其简便灵活性
尽管按照每周或每月家校双方提前制定了约谈计划,但有时确实计划不如变化,家校双方在此情形下,通过互联网时代下的班级QQ群或微信群,私聊告知下即可,便于从新预约时间。
(3)多主体参与的“家校约谈”,有效形成了家校合作的育人合力
教育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家长与学校双方的合力,需要班级班主任、科任教师群体的育人合力。班主任牵头提前制定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的互商“约谈”,既给予了家校双方约谈时间的有效保障,也确保了约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家校约谈”更好促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基于家校育人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为了每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双方提前共商、共定约谈时间,学生、家长、教师心理都做好了充分的“约谈”准备。这种有“备”而的约谈无疑进一步和谐了家校关系,切实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更好成长,不失为家校共建的有效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