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读书分享——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滨河实验学校 朱玲
当春乃发生 枝头到心头
——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有感
江宁区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滨河实验学校 朱玲
怀着敬畏的心情,翻开《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这本书,一个个鲜亮的名字印入眼帘:于漪、斯霞、于永正、李吉林……作者成尚荣老师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地生根,更再次向我们强调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三大根本问题,并引发我们思考:谁来培养人?这个回答是鲜明而坚定的: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培养时代新人。本书中我们能找到新时代好教师要具备的必要素养:“教师没有武器,可有种子——道德价值的种子,知识价值的种子,专业价值的种子等等。”
在第一篇章中,我仿佛跨越了时间,聆听了于漪老师真挚的教导,她在教我们如何做“好教师”,接下来,我就书中使我泛起许多涟漪的地方,结合个人教育教学,说说心里话。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二十出头的我们意气风发地出发。我也记得工作伊始,纤瘦的我站立于古老破旧的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宏运分校,面带欣喜若狂的微笑,眼神坚毅,在心底告诉自己一定要桃李满天下。而数年的工作下来,虽初心不改,但也时常被许多的繁杂无法分身,赤诚一片全无回应,理想得不到认同,情商不足以如鱼得水,而总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怀疑。但当我看到这本书里的许多至理名言时,那些让人忐忑的焦虑似乎随风消散了。
“教师,应当是个精神丰富的人,精神灿烂的人——我们在坚信的同时,更要有一份乐观的期待。”
的确,也许我们不该着眼于桃李到底能满多少亩,在教育这条路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从来都是看不见的,那就是为师者对教育的那股强大的信念。
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育人需要育知识,但育知识不能等同于育人,育分数更不是育人,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于老师还用自己与两个高中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学生是学生成长路上真正需要的,尊重、自由和爱,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
师者,以德尚耕,收获山河。教育这条路不仅长,还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这条路上,有你有我也有他,有老师有学生也有家长。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也这样说道:“种子的绿芽,闪亮在课程、课堂、校园,也闪亮在家庭与社会,当教师的种子、教育的种子,在家庭社会闪亮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定会到来!
于漪老师生于战争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她回忆自己的童年遭遇,深悟的道理就是:祖国必须要强大,而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教师要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她忘不了改革开放让祖国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但她发现价值的多元,让少数教师产生价值困惑以至迷惑,娱乐、享受、追求时尚潮流,也在侵蚀着我们的青年教师。
虽然,我们90后的教师、10后的学生没能生于战时,感受改革开放的大刀阔斧,但我们经历了三年疫情。数次的被迫停课使师生分离,转为线上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能感触更深的是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 ,网络信息和游戏入侵孩子们幼小单纯的心灵,占用他们宝贵的春光,阻断他们畅快地交流,剥夺他们静心读书的契机。不管是学生还是成人,在此环境下都会产生价值困惑以至迷茫。我想这种文化侵蚀是最可怕的,作为老师,必须抓牢手中的诗书,把自己的教学磨砺成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旗和保护伞,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底气。
我工作经验浅显,在这三个方面时而好像很有方向,时而又迷糊不清,摇摆不定。既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效率,又怕自己囿于育知识、育分数的误区;既想多花时间管理班级,陪伴学生,又怕自己只专注于适应工作,在被动中怠慢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同作为语文老师,于漪老师却找到了关键。语文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人文关怀。在学科育人中,我们老师应当致力于教出一个个情感健全的真人。我应该在不断精进教学水平的同时,放下为人师的身段,丢下过于功利的成绩关注,真实地面对学生,真实展现自己对所教科目的热情,才有可能被学生喜欢,让他们不仅能从我的课堂中学到知识,也能从我真实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一些观看和体会世界的机会,也能让我找到他们面临的价值观之苦,找到契机,引领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渗透如太阳般耀眼的价值观。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用一辈子来写做老师这篇“大文章”,这是对教师最生动、最深刻也是最美好、最具体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