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有效的沟通:解读行为背后的情绪
将军山小学四(9)班朱昱柃妈妈潘红梅
一
孩子去上学,首先面临的不一定是学习方面的问题,而是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我家大女儿一二年级时,也遇到了令她困扰的人际问题。
她和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在同一个老师那儿学习拉丁舞。一年级六一儿童节年级庆祝活动上,那个小女孩上台表演了拉丁舞。女儿回来后很委屈地哭着问我:“为什么那个女孩可以上台表演,而我也会跳为什么就没有上台表演?”我说:“那这得怪妈妈了,因为那个女孩的妈妈跟老师说了,她会跳舞。而我并没有去告诉老师,所以老师也不知道你会跳舞啊。以后这样的表演机会还会有很多的,用不着为一时的得失而不开心。”
经过一个周末,女儿的心情平复了,可是从那以后,那个女孩倒是经常针对女儿。比如不小心女儿的文具盒打翻,或者把女儿的东西故意藏起来等等。总之就是一些小孩子的恶作剧。
女儿每次回来都气愤地跟我说:我不想跟张某某一个班,我想换班,她总是欺负我,我都被她气死了。
我心想,这点挫折就想逃避了,那以后如何立足社会呢!于是我跟女儿讲道理:你在这个班不喜欢张某某就想换班,万一换到另一个班又遇到不喜欢的李某某,你是不是还想换班啊。你不能因为一个不喜欢的人,就轻易放弃现在的班级。
可是这个道理似乎不管用,每次回来,女儿还是会气愤地说:我不喜欢张某某,我不想跟她一个班。
我又跟女儿讲道理:这个世界有各种名样的人,你要学会适应,就像这个世界一样,有鲜花,有小草,有飞鹰,也有小虫虫……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如果她再欺负你,你就去告诉老师。
女儿说告诉老师也没用,老师也批评过她了,但是她还是这样。我也打过电话给老师,希望老师平时关注下这两个孩子。老师也说,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但是老师该批评都批评了,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她们。
大概有一学期的时间,女儿回来都是诉苦,这个小女生如何如何恶作剧,她不想跟那个女生一个班。没办法,我都把高深的佛陀理论搬出来了。我说即使是佛陀,也只拥有这一半的世界,另一半仍然是魔的世界。
可是这样的道理还是不管用。
二
我大概猜得出那个女孩的心理。每个孩子刚上学,家长都寄予厚望,希望能处处争第一。学习上想争第一并不那么容易,在舞蹈上本来那个女孩可以占据优势,可是女儿的存在对她的第一是个挑战,所以她要处处打压。估计这女孩父母应该是对孩子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又一个周末回家,女儿一边洗澡,一边跟我抱怨,我不喜欢张某某,她真是烦死了,我不想跟她一个班。
我问女儿,那你们班上的其他同学喜不喜欢这个女孩?女儿说,好多同学都不喜欢跟她玩。
我说:“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你们现在的样子都是爸爸妈妈教育出来的,就像画画一样画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么我问你,你是喜欢你现在的这个样子,还是喜欢成为那个女生现在的样子?”
女儿说:“我当然喜欢我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我可不想成为她现在的那个样子。”
我说:“那说明你比她幸运呢!因为你现在的样子,班上的同学们都比较喜欢。而她现在的样子,最起码不如你受欢迎。那是不是说明你爸爸妈妈画得比她爸爸妈妈好呢?那你跟她相比,是不是更幸运?”
没想到这个道理她不仅听进去了,还实际地去应用了。
三
周末回来,女儿说:“妈妈,现在张某某已经跟我做好朋友了。”我很吃惊地问:“怎么会的呢?”
女儿说,有一次她又来跟我恶作剧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张某某,我知道你现在的这个样子,也不能怪你,这都是你爸爸妈妈的教育的结果,你爸爸妈妈肯定对你要求很高!”
没想到女儿这一句话说到了那个女生的心坎里。她立马跟女儿吐苦水,她爸爸妈妈对她要求极严,考试考不到100分,回家就要打屁股。她的父母果然对她有着过高的要求。
在那个女生的眼里,女儿是第一个理解她的人,所以她将女儿引为知己,愿意跟女儿做朋友。
从此,小学一直到6年级,她们都没有再发生过矛盾,而且四年级分学习小组时,那个女生还主动要求加入到女儿当小组长的这个组。
看来,解读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一位亲子导师曾经强调:让孩子处处争第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否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同时还容易沾上妒忌和憎恨这两种情绪。妒忌和憎恨是对才能、地位、名誉、学识、财富、处境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两种情绪的性质,都是要维持本人在无法提升,同时必须把对方拉下来的境界里。总是跟优秀的人对立,孩子的人生会不会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