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师心语>>阅览文章

小组合作不是彩色泡沫!

发布时间:2014/10/8 23:06:15 作者:jjsxxjwc 阅读数:1419

  小组合作不是彩色泡沫!

将军山小学  赵清

    感谢朝阳捧出黎明,又是美好的一天!10月8日,江宁实小一场繁华却又真实的视听盛宴令人沉醉。东山小学汪璐璐老师的《登鹳雀楼》以字入诗魂,十分精致;百小陈睿老师的《普罗米修斯盗火》方法指导复述,现场生成,颇具灵气;实小王宁老师的《黄果树瀑布》让学之魄,堪称大气;上元小学盛书霞老师的《习作6》讲评细致有趣,扣人心弦。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却出现了共同的教学元素:小组合作。仅以汪老师的《登鹳雀楼》和陈老师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汪老师以“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自然引入:“读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学生畅所欲言。陈睿老师的《普罗米修斯盗火》在“创造性地复述”指导后,让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快速写下来,随后揭示任务:4人一小组,共同帮助组内以为需要改进的同学,使他获得进步。效果立竿见影。

    小组合作,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一夕拔地而起。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代言,公开课上频频亮相;然而,它也极易成为众矢之的:小组合作营造出的繁华假象,如同一堆彩色泡沫!作为一名年青老师,对“小组合作”有几分陌生的熟悉,因为它的存在近乎耳熟能详;同时,却又有几丝熟悉的陌生,因为不确定如何驾驭,所以很少参与。但我深知,小组合作绝不应、也不仅流于形式。

一、一点经历:守护童真舍小组合作

    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借“春华杯”组织了赛课。赛课内容是三年级的一篇文章《金子》。

    思考许久,大致设计出了这样的思路:1.谈梦想,聊天导入,这样既消除与学生的距离感,又契合主题;2.“挖金子”,检查字词,字词的梳理是学习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以挖金子的形式展开,不仅达到检查的效果,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文本内容契合,寓教于乐;3.巧设疑,首尾对比,同样的梦想,彼得实现了,而其他人为什么只能“一无所获、扫兴离去”?紧扣“听说”、“无意”品词酌句;4.小信封,牵引童心,以老友杰克请教彼得成功秘诀的信,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学校三年级开始使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第二次试上时,将“小信封”环节的探讨、交流注入了小组合作的元素。讨论盛况,空前繁荣。走近,却发现:有的笑着,似乎在为这来之不易的说话的机会;有的一言不发,频频点头,大有人云亦云的跟随趋势;有的谈论投入,仔细一瞧,圈画的词令人啼笑皆非。剩下的所有汇报时间,课堂仿佛又成了我与那个唯一的汇报员的对话,其他孩子无所适从。毕竟,这一刻,事不关己。

    小组合作,用,还是不用?最后,毅然舍弃了小组合作!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用真得让他们舒服的方式,绽放他们的精彩。我知道,守护那份童真也许才是课堂上最精彩的精彩!

二、一点了解:为激童趣探小组合作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在我眼中,这两点恰是小组合作得以发芽、生长的沃土。

    首先,小组合作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曾执教三年级,担任语文老师的同时还兼任班主任,所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孩子们、观察孩子们、了解孩子们。越来越发现,进入中年级的他们,在口语交际上存在着一些问题。1.与他人的沟通呈现出“单向”趋势,缺乏双向互动的有效沟通。2.在特定的语境中,难以学以致用。3.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受语言环境的影响。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情感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有了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内心感受。这时,他们的情感正处在由弱到强,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易变向初步稳定发展的转折时期,稳定性还不高,顾面子、自尊心强等特点还很突出。小组合作,无疑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更加平等的交流、展示平台,缩小了课上和课下的差距,也为孩子的思考创设了具体的语境。

    其次,小组合作是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的。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单从“语”这个字,便可窥得语文学习的一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数量多。,金文 (言,说) (两个“五”,数量极多),表示说很多话。由此可见,学习语文的关键在说。如何使有限的课堂为孩子们延展更大的表达空间,小组合作无疑提供了高效的可能。

三、一点思考:纯真童年润小组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有很多表达模式,小组合作只是其中一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为了不再让它承受“彩色泡沫”的误解,我想,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努力实践的。

    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那么合作的内容是否真的源自于学生的需要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设疑,由小组合作完成。可是“疑”从何来?是建立在我们了解学生、把握文本后的充分预设吗?再合理的预设也不能取代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发生!如果真得是学生自己的疑惑,让学生自己提出会不会更好;如果根本不是学生的疑惑,能不能让学生真的提出自己想要解开的问题?试上《金子》一课时,想让孩子们合作探讨彼得成功的秘诀。探究方案上孩子们的反馈令人深思:淘金的“淘”和水有关系吗,为什么人们却在挖呢?文中的真金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当然,也有孩子问:彼得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我曾以为,“淘金”的行为,孩子们一定已经理解了;我曾认为,“真金”这个话题孩子们不易理解,所以避重就轻,先探讨成功的秘诀,然后启示“这就是真金”;我曾以为,我所预设的就是孩子们想要知道的……可是,那只是我所认为重要的。

    “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不应该流于形式。曾经听过某位老师的课,最打动心灵的是幻灯片上出现的一张张截图:孩子们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整合、归纳,就疑问最多的进行小组合作。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以后的小家伙会不会更爱思考了呢?当小组交流的是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时,积极性会不会更高了呢?当问题得以解决时,孩子们收获的满足感会不会才是学习、成长的快乐呢?这是一次市级赛课,准备的时间是有限的,与孩子们的接触时间更是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这位老师最想了解的是孩子们的困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不是正是“以学定教”吗?让孩子们的小手上捧的是他们想要的,这样的教育,多美。

    毋庸置疑,小组合作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学生!但付诸实践却需要勇气,尤其是公开课。“万一学生提出的问题跑偏了,怎么办?”“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无法驾驭,会很尴尬。”我想,这背后隐含的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更高期待。小组合作,不是将所有的问题抛给学生自己。串连珍珠的,是那根线。一位在实践中反思,在阅读中汲取教育的智慧的老师,才有可能营造真正的小组合作。

    其实,无论是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还是当下盛行的“生本”,又或许是“本真”,主人公都是学生!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不跟风于某一种模式。

    “将生命当作生命去敬畏,让儿童回归儿童本真,让教育去正确担当教育,才是动人而震撼的。”小组合作,不是一朵彩色泡沫,它是一片大大的荷叶,托起的是晶莹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