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润泽童年——将军山小学心育工作汇报材料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潘勇
将军山小学自2012年秋季办学以来,秉承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以“培养有民族根基,世界眼光的现代儿童”为学校办学理念之一,打造将军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学校先后成立了“将心向党”党建工作群、“将筹帷幄”学校行政群、“将心育真”班主任工作群、“将心予语”语文工作群、“将心比心”心育工作群等团队。
心育团队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在心理学专家团队指导帮助下,依托市“十三五”立项课题《后疫情时代“将心比心”心育校本学材的开发与实施》开展项目研究,以培养学生“感激”、“同理心”“自豪感”三种心理品质为核心,努力通过研究,结合校情,解决学校学生心理方面的疑难问题。
一、戮力同心,打造一支优质心育组合团队
学校心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专业团队。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先后派出数十名教师参加各级心育相关的培训并取得了相应心理资质证书。
(一)学校心育教师现状
学校目前有24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其中符合专职要求的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顾海霞老师;其他23位兼职老师中有4位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位南京市心理咨询员,18位心理健康教师。
(二)成立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志愿者团队”
在此基础上,学校针对现实状况,成立了一支面向学校家长、学生的“心理咨询教师志愿者团队”,更好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学校心理志愿者团队的建立为学生、家长更好的解疑答惑提供了良好平台,也收到了家长的“点赞”和感言。
(三)“相约星期五”,校长室开展“家校约谈”活动
为进一步落实“开门办学”宗旨,深入促进家校沟通工作,将军山小学在继续秉承“家校约谈”的基础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借助“南京市将军山小学校委会”的线上QQ群以及行政线上蹲点各班级QQ群等方式,同时推出“相约星期五”校长接待日活动。
于斌校长数年如一日每天清晨风雨无阻,在校门口迎接进入校园的孩子们并利用这时间和家长进行“零距离”接触,倾听家长的心声。此举,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更为广大家长点赞。媒体称于斌校长是“最暖心的校长”。
(四)“心语心愿”信箱,架起师生沟通桥梁
“育入育心,育心养德”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学校68个班级,3204名学生,仅靠心理咨询辅导室的专职老师很难全面关照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情况。学校在班级设置“快乐小助手”的同时设立“心语心愿”信箱,鼓励孩子将自己心理的困惑通过投递信箱的方式与班主任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心语心愿”信箱的设立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更拉近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学校形成了从校长室到心理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全员育心的心育组合团队。
二、精心谋划,扎实学校心育常规工作
(一)专业引领,助推心育工作
学校心育工作由校长室直接负责,德育副校长具体分管。德育副校长潘勇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区满三届语文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班主任、优秀中队辅导员,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提名奖、感动南京教育人物、“潘勇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021年9月,我校新分配了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对学校的心育工作提供了更为专业的助力与支撑。专职心理教师根据学校和课题组的安排结合问卷和“一生一档”资料,每天均能对2个左右的学生进行约谈面辅并负责整理学校相关心育、课题方面研究开展的活动资料,“每月心育简报”不仅扎实了学校心育常规工作,而且对课题组进行定期研究推进会提供了强力的材料支撑。
(二)制度建设,强化工作规范
学校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南京市将军山小学专职心理教师考核细则》。细则从考核范围和对象、待遇政策、发放办法、考核指导意见等方面作了细致规定和量化考核措施。
三、外引内联,促进心育质量提升
米贝尔说:“有恬静的心灵就等于把握住心灵的全部;有稳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挥自己!”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高度重视心育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心育专兼职教师水平,先后邀请国内知名心理专家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蔡智勇博士莅临我校指导心育专项工作。蔡博士指出:学校心育工作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新冠疫情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有未来世界视野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公民与接班人。
学校还先后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傅宏教授开设面向五年级教师和家长的《呵护心理,健康成长》青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并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进行了签约仪式,共建了家长成长学院。邀请区教科室心理研究员孙小平主任、宣广莲主任、董舒淇教研员等专家及其团队前来指导。
四、聚焦课题,在研究中促提升
(一)开展问卷调查、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档案
学校开展疫情对本校学生心理影响的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调查表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心育课题组还制定了“将军山小学心育校本学材”调查问卷并对全校一——六年级开展了问卷调查。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年级负责并进行专项数据统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学校通过”一生一档“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全面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夯实了研究基础。
(二)深化课题研究,《心育》学材编写初见成效
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这种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外人隔绝的居家生活,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绪有较多体验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阶段,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虽然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疫情对孩子心理健康上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心育课题组基于本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培养学生“感激、共情、自豪”三种情感能力,设计培养方案。不同年段的儿童心理特征不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抓住该年段的突出特点和问题,设计心育学材,形成课例,最后形成本校的心育校本学材。组织教师进行心育学材的编写,构建“将心比心”心育学材系列化校本资料,并通过微课、扫二维码观看学生表演的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呈现。
心育课题组成员(含特邀心育学材编写人员)对《心育学材》进行了现场二稿编排。学材是面对学生的,应该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适合学生阅读学习;各版块要清晰,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成员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根据意见,再对照自己负责的学材和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每人根据自编学材内容上一节心育课,并根据自编学材主题进行心理情景剧的策划和拍摄工作。
新时代推进、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更要立足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正所谓“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本次心育校本学材的编订,主要是帮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后疫情时代,并不是疫情完全消失,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在这一特殊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随之会带给他们紧张、恐慌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校沿袭“将心”系列,旨在疫情大背景下,以培养感激之情、同理心、自豪感三种能力为核心,开展多种活动和课程,让孩子能够理解与悦纳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变革。基于课题研究开发《心育学材》并全校实施。
(学生自编自导心理情景剧《心灵的“音符”》获省原创剧本奖)
五、心育成果初显,后续努力无限
学校心育工作在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下,团队成员立足岗位,励精图治,潘勇老师先后评为2020感动南京教育人物、区第二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厉林瑞、潘海红、王云云、徐文健等老师荣获新一届区德育工作带头人、区德育优青称号。学生自编自导的心理情景剧《心灵的“音符”》在第十二届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评比中荣获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原创剧本奖”、文章《将心比心,阳光成长》即将刊发于10月份的《素质教育》,文章《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将心比心心理素养的有效培养》将刊发于《生活教育》杂志;心育组成员各级公开课次数(含赛课)40次、荣获各级荣誉表彰95次、文章发表篇8篇,各级案例论文获奖28篇、各级个人课题已结题和研究中情况(提供课题题目和获奖情况)2个,应邀开展的各级讲座次数23次。
学校作为区“融合教育”基地校,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学校心育工作将迎来更为艰巨的挑战,也将为迎来无限可期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