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德育纵横>>文明校园>>班级视窗>>阅览文章

一3班家长讲坛之《弟子规》诵读

发布时间:2014/9/26 14:20:54 作者:41538 阅读数:1357

橡皮引发的思考----记一年三班的弟子规教学

        在开学初了,提交了给女儿班讲解弟子规的课程,40分钟。之所以选弟子规这个主题,是因为看到将小的校训是“以蒙养正”。蒙,启蒙;正,健全的人格。我想,任何教育者都会被这个校训所激励和鞭策,当下的教育如果不以人格培养为目的,那还能是什么?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启蒙正当时。

    但是,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解弟子规又谈何容易?

    传统私塾教育是靠死记硬背,先生念一句,讲解一句,学生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多次诵读,以达到记忆的目的。在每日坚持十分钟的诵读下,一部弟子规大约需要30天能完成。

    而弟子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背诵,而是要求孩子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起居中按照其要求去做。所以在40分钟的课程中,我又如何能将知并且行,有效的表达给学生?

    真的很费脑筋。纠结啊,我在准备的过程中,数次冲动地想给葛老师电话,申请换其他主题,24节气,人体骨骼系统,南京城市,神奇的木乃伊,感觉任何一个基于感觉认知的主题,都比这个容易驾驭。

    我承认在我没有站在女儿班级教室的讲台前,我就怯场了。

    所以,周五下午250的开始课程,我230分就到教室了。孩子们不在教室,他们正上体育课程,静谧的教室,一切的一切都如此亲切,让我有种恍惚的感觉,原来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那位时不时还在我怀里撒娇的小肉球,已经读一年级了。

     教室的讲台有点矮,讲桌上,老师很细心地贴着学生的名册,和座位一一对应。这个真是贴心的小细节。多谋体设备很新,至少我没有用过这个设备,我早来的目的就是熟悉设备。为此,我还将笔记本带过来了。

    电脑内无任何多余的软件,视频格式的文件都无法读取。安装自带的软件,也无法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悲摧啊,怎么能出这种状况啊?搞不定电脑,只好快速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好在只有40分钟,好在以前给幼儿园小朋友上过课程,好在事先准备好了小奖品,也好在笔记本里的备课素材还没有删掉。

    好吧。钟表指向240分,一阵嘈杂声中,一群小朋友拥进教室,瞬间把讲台以及在讲台前的我围了起来。

“这是谁啊?”

“这个老师教什么?

“阿姨,好!”

“是刘行知妈妈”

“这个妈妈有点老”(童言无忌啊,咋就这么无忌啊!)

“这个袋子是啥”

    我急忙呼应着一个个稚嫩的声音,一面护着讲台上的袋子,里面是小橡皮,那是回答问题的奖品。那边几位男生围着多谋体屏幕,玩手影游戏,很嗨;这边,一群孩子捡起讲台上散落着的小粉笔头在黑板的日字格里写数字;半数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眼睛在我和屏幕之间扫来扫去。

    铃声响起了,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嘈杂着。我在捉摸,对付大学生的嘈杂,我是沉默静待他们安静下来;面对刚上过体育课,运动神经还在跳动的小朋友们,我得拍桌子。手抬起将落而还未落下时,一个美丽的身影后后门飘过来,葛老师。

    班主任站在前台,小朋友们魔法般地挺直可身板,注视着前方,教室真的安静下来了。

    简短的介绍后,老师的身影又从后门飘出去了。

    我开始上课了,过程真有点惨不忍睹,不忍以文字描述之。

    原来的备课计划是将弟子规全篇分为6个部分。先播放一个童声诵读的小快板,而后重点讲解第6篇余力学文,讲解一句,带领大家读一句;最后收尾的是告诉孩子日常居家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

    可惜啊,因被她们看到了袋子里的小橡皮,孩子们关注的核心根本不是文本弟子规,而是橡皮。

    当注音版的弟子规文本呈现在投影仪上时,识文断字的小朋友立马读出来,而后争先举手回答问题,而后站在前台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眼睛紧紧盯着小橡皮。

    我哭笑不得。此时我也意识到,让他们看到小奖品是不对,没有多次强调规则也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学习不同于成人学习,尤其是启蒙阶段的小朋友,规则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停去强调纪律。这是他们这个年龄的思维特征,而设计与其相符的教学内容,才是关键。我错就错在选错了内容,弟子规很好,非常好,但必须辅以鲜活的教学形式才能给1年级的孩子讲解。

    此时,我想到女儿钢琴老师的一句话,8岁以内的孩子是为贴花而学琴。

    那么919日下午的弟子规课程,孩子们是为橡皮而来的,以前背诵过的,没有因为这40分,而多会一句;不会的,依旧不会;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那块价值1元的橡皮,足以让他们开心兴奋半日。我想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因为这代表着“我能”,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礼物;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表扬。

    我能的感觉真好,有橡皮的感觉更好!这就是孩子的世界。

        这就是我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不对,应该是孩子们给我上的弟一堂课,落笔为文,以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