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TEACHER CHARISMA
您的位置校本研修>>教研活动>>阅览文章

张城静——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11 月份听课反思记录

发布时间:2013/11/8 11:55:52 作者:jjsxxjwc 阅读数:1176

 

听课课题:《七颗钻石》       任教老师:马建

听课时间:201311   听课班级(地点):实小报告厅

反思内容:

想象·神奇·童话教学

                  ——《七颗钻石》听课反思 

    今天上午,有幸来到江宁实小参加“江苏省首届小语特级教师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暨结业一年小语特色教学专题研讨会”聆听了马建红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接下来,我将结合马老师的课从童话故事“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来谈谈我对童话教学的思考:

1.     教什么?——目标清晰,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最终升腾到空中,幻化成钻石般夺目的星星。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许多教师把童话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演”上,忽视对其语言文字本身的品味。过于表演化的童话教学,使童话教学失去了本真的意义。

观摩马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不难看出她是以课后习题“这个故事真神奇,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为教学线索展开教学。这节课伊始,老师出示一些关联词,让孩子们简要概述小女孩手中水罐的四次变化,接着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读出这个故事的神奇,将教学的大半部分的教学时间来指导孩子来讲故事。在讲故事这一环节,教师还一步步地引导孩子,按照“听故事示范——学生评价——指导学生言语实践——再评价”这样的步骤给予方法指导。

幻想性是童话故事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童话教学目标制定中应更加注重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鼓励孩子大胆去想象。这种能力的提高仅凭孩子自己阅读文本是收效甚微的,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教方法、教策略。再让孩子亲身去实践、去体会,将这种知识的学习转化成一种阅读能力。在这节课上,马老师设计了“听马老师讲故事”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学会倾听的同时来比较马老师讲的故事和课文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是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从而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练说:选择“水罐子变银罐子”、“银罐子变金罐子”、“金罐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其中一幅场景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

刘特(江苏省特级教师:刘志春)曾经说过,当孩子走出语文课堂,他是应有所得的。今天薛特(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说,教与不教是不一样的,听一节课要观察孩子课上的变化。”我相信,从这样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走出去的三(5)班孩子至少在言语表达能力方面是能有所提高。

2. 怎么教?——应以学生学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怎么学,怎么教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强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现如今都提倡“以学定教”,由原来的过重地研究“教”转向研究学生“学”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一条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童话故事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情节、形象的背后都是由字、词、句作为支撑。不去细读、精读、读中感悟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在阅读中感悟,才能在阅读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这节课上,马老师出示相关表现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让孩子反复读,变换着形式朗读,并出示朗读要求指导孩子读出故事的“神奇”。确实,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素养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语文经验的积累。初读感受水罐变化的神奇之后,马老师又开始向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讲神奇的故事。由“读”(朗读)到“讲”(复述)是一次质的飞跃,在心理学上即是从“再认”到“再忆”的螺旋提升的过程。当然,言语实践是需要有梯度的,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有所发展。马老师也正是遵循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读故事、抓关键词复述故事再到指导孩子讲故事。

3. 为什么这样教?——契合文本,注重文体

不同的文体教法不同,这堂阅读课教者把语言训练点侧重于发挥想象和感受神奇变化,那都是因为《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样删繁就简地解读文本,不仅教学目标很清晰,而且学生学的也很高效。

每篇课文可教的点(内容)很多,教学设计进行取舍时应考虑到文体有别。教学叙事性作品,侧重于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教学诗歌,教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教学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学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鼓励学生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每一篇课文是不是什么都教?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不同的文本承载的语文学习任务(语言文字训练点)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什么都教,意味着什么都没教。

诚然,正如薛特所说,马老师敢在公开课上把学讲故事(复述课文)作为教学突破的难点,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最后,向精心组织策划小语青研班活动的区教研室周老师和执教本课的马建红老师致敬!

                                                          反思教师签名:张城静
                                                             日期:2013年11 月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