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第二讲第二节
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与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 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3) 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区域环境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 公平性原则。强调各发展主体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强调各发展主体间的相互尊重。公平性原则是指发展应满足整代人的需求,而不是一部分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强调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目前这种全球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提出来考虑,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 持续性原则。强调眼前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强调眼前的发展要
为未来发展做准备,进而强调发展的计划性、预测性。持续性的前提是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生态系统,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 共同性原则。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发展着的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等。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上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应是共同的。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有全球的联合行动,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如在解决全球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许多方面,都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协调行动。
阅读资料:三种发展观的讨论:
传统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按照这种观念,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去追求大量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的。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物质财富的积累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也有明显改善。但两级分化更趋严重,社会公平之途遥远。
传统发展观的致命缺陷在于它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是不会枯竭的,即使由于短时期内资源的供给小于资源的需求,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种短缺也会得到补充。同时,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也未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所以,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滥用环境资源,过度地消耗石油、煤炭、淡水、木材等自然资源,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任意地排入周围环境,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的行动在发达国家引发了一场"石油危机"。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无价值的生产要素,资源的获取也绝不是无限制的。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发展观产生了怀疑。著名经济学家米香在《经济增长的代价》(1967年)一书中警告世人:"西方的继续经济增长将使我们进一步失去美好的生活"。
零增长发展观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严重而普遍的环境问题,使有些人产生了悲观的情绪。他们认为:人类正处在转折点上,如果继续遵循老路,等待人类的将是全球性的大灾难。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团体有罗马俱乐部等。自70年代初开始,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等一系列研究报告。
《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公开发表于1972年。它指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土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污染承载能力都存在着极限,它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限制,使增长存在一个极限。如果继续无限制地追求增长就可能很快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一个极限。最终,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都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因此,为了避免灾难的突然降临,现在就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使人口和资本保持稳定。那些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人类活动必须认真地加以控制,而那些不需要大量资源或不产生严重环境退化的人类活动,如教育、艺术、体育等,仍可以无限地增长。零增长是罗马俱乐部发展观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观
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为标志,世界各国开始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含以下内容:
(1) 可持续发展肯定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
(2) 可持续发展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即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3) 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虽然不能确切判定后代人需要什么,但后代人肯定还将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因此,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
(4) 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代内公平,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贡献最大,并且至今仍然居于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有利地位,继续大量占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继续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理应从技术和资金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5)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思想到行动要有改变。
你知道吗?
酸 雨
波光粼粼的湖泊,清澈见底,但不见丰富多彩的生物;昔日郁郁葱葱的森林,如今枝叶凋零,濒临死亡;精美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已完整无损地保持了多少个世纪,如今却斑驳脱落、满目沧桑。科学家们证实,造成这类灾害的罪魁祸首是“空中死神”——酸雨。
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有一个量可作为判断水是否为酸性的指标,这个量称为“pH值”。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产生于雨、雾、雪、雹等降水过程中。
形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因此排放这两种污染物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是酸雨多的地方。欧洲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最多的国家有前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这些国家排放的污染物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大气携带进入别的国家,对他国造成酸雨危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酸雨地区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是英国、德国等国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
北美酸雨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又多采用高烟囱排放,所以使酸雨的影响范围扩大了。到了70年代,美国的酸雨不仅影响本国,而且大量地往邻国“出口”。美国是北美最大的酸雨“出口国”,而加拿大是北美最大的酸雨“进口”国。
日本与欧美等国一样,也存在酸雨问题。我国的酸雨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而且主要在大城市,其次是中等城市,小城市一般较轻。我国的上海、浙江、四川、福建、广东、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均属酸雨地区,其中以四川、贵州、江西、湖南等省较为严重。这些地区正好是我国人口比较集中、工农业比较发达的重要经济区。
酸雨使树木出现落叶,甚至枯萎,大片的森林因此毁灭。德国各地几百年来森林茂密,墨绿色的常青树使一些城市获得“黑森林城市”的美称。但是,日益严重的酸雨使绿色变成黄色,黑森林也厄运难逃。一项调查显示,跨越欧洲的28个国家面积达1.1亿公顷的森林,大约有35%出现衰败或枯萎。
酸雨还使一些国家中许多原来生气勃勃的美丽湖泊变成水里无鱼遨游,水面不见水禽飞翔的“死亡湖”。在瑞典的85000个湖泊中,已有4000个被酸化,而且其中的水生植物和鱼类遭到毁灭。加拿大的安大略省4000多个湖泊全部酸化,鱼类几乎绝迹。
酸雨对建筑材料的侵蚀也越来越严重,对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纪念碑和桥梁等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欧洲,古罗马的斗兽场和雅典的巴台农神庙,近30—40年来因酸雨造成的侵蚀远比过去几个世纪的腐蚀还要严重。
如何防治酸雨呢?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的排放。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高硫煤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