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片教研展风采 携手共研待春来
联片教研展风采 携手共研待春来
——我校成功举办溧水、高淳、江宁区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
初冬的寒冷抵不过教研的热情。2020年12月17日,溧水、高淳、江宁区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于南京市将军山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由江宁区教研室承办,教研员周爱华老师主持,南京市教研员徐艳老师、溧水教研员徐军老师和高淳教研员张雾东老师莅临指导。来自三个区的四位优秀青年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课例展示。课后,四位教研员针对课例与台下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
第一节课,将军山小学赵清老师执教《司马光》。赵老师的课堂亲切而有趣。教学伊始,为缩短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赵老师创设情境,将孩子带入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一个“瓮”字,惊险重重;一个“迸”字,充满力量。在反复吟咏中,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第二节课,游府西街小学溧水分校李紫薇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上课,李老师便带来了精彩的示范诵读,浸润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韵律、节奏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聚焦“唯戎不动”,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王戎和诸儿的不同,透过行为,深入诸儿和王戎的内心想法。学生从极精简的文字中读到了丰富的内容。
第三节课,高淳区古柏中心小学田惠贞老师执教《伯牙鼓琴》。教学中,田老师一直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艺术之美”及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整节课环环推进,学生在课堂里悟文字之意,感知己之情,在古文世界里徜徉,触摸有生成有感动的语言文字。
第四节课,江宁实验小学侯祥敏老师执教《父爱之舟》。侯老师以画作带孩子走进“父亲的小渔船”,以问题“我为何屡屡梦见父亲的小渔船,又为何屡屡泪湿枕头?”引领学生学习,进而思考交流“为何作者说画不出小渔船的样子?”在阅读与思考中,学生感触良多。情感升华时,对父爱的理解在笔尖流淌。
四节课例展示过后,四位教研员与台下老师进行了深度有效的探讨。
高淳区教研员张雾东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呈现语文之美,想象之美,真正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溧水区徐军教研员在课例探讨研究中提出,要善于通过自主思考内化转化为自己行为;要学会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核心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任务,促成学生自我、独有的体会;要勤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想法以课例形式呈现。
江宁区教研员周爱华老师指出,教学应进一步突显朗读的重要性。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入情入境的朗读,朗读既是策略方法,又是目标。同时,周老师还强调了“基于学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充分发挥纠正、指引、提升作业。
南京市教研员徐艳老师娓娓道来,高屋建瓴的指导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徐老师充分肯定大家教研热情的同时,提出了当下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想得多、问得多、讲得多”,并结合课例,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建议:首先要“读进去”。朗读不是单纯的技巧性问题。文字的玩味应该放在具体情境中,音形义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比如《司马光》中的“没”、《伯牙鼓琴》中的“琴”。其次要“想出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感受语文魅力所在。教师自身必须有一桶水的功夫,有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能力。学生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操作,教师一要关注孩子学情,二得提高教学语言质量。最后还要“用起来”。“用”,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不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割裂,而是融于情境的一体。“用”,是让学生说准确、说清楚、说明白。“用”,是课堂上给充分的时间写一写,减轻孩子课外学语文的负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课要上得朴实、扎实,删繁就简讲究实效。徐老师的一席话不仅让听课老师茅塞顿开,同时也寻到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路线。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此次活动中,来自各区的听课老师们收获满满,每位老师都在教研中寻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相信每一位热爱教学的小语同伴们将会继续鞭策激励自己,并肩同行,抵达真正的美的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