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来自清明节的回望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公元736年,唐玄宗颁布了一道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清明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法定节日。
因时间的赋予,清明节的许多传统风俗便油然而生,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等活动皆受到了世人的欢迎。。
课堂上,老师们对清明节来历及风俗的讲解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利用假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清明征文活动,期待学生们优秀作品的展现。
回首生命来处,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