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草木色 非遗之美润童心
传承千年草木色 非遗之美润童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典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哲思,这些千年文化密码竟藏在一抹植物色彩中!近日,一1班家长讲堂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单经哲同学的家长以"神奇的植物染"为主题,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探寻中国植物染的千年智慧与非遗之美。
草木为裳:穿越千年的东方色彩
课堂上,家长讲师从《诗经》《劝学》中的经典诗句引入,揭开了植物染的神秘面纱。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早自周朝起,中国便设有“染人”官职,秦代“染色司”、唐宋“染院”等机构更见证了这项技艺的辉煌历史。板蓝根染出深邃的靛蓝,艾蒿浸出温润的草绿,石榴皮凝成秋日的橘红……大自然馈赠的草木花果,经古人智慧化作衣裳上的诗意斑斓。
巧手生花:扎染技艺里的非遗密码
“一针一线绞缬成韵,一浸一染皆是匠心”。"在扎染技艺展示环节,家长详细讲解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妙。南北朝时期风靡的绞缬技法,唐代盛行的“鹿胎缬”“鱼子缬”纹样,在视频影像中重现生机。当看到素白布料经过扎结、浸染后绽放出雪花、蝴蝶等百余种花纹时,同学们惊叹不已。“原来板蓝根不仅能治病,还能染出这么美的蓝色!”一位同学在观察染料制作流程后感慨道。
柿染流金:阳光与时间的艺术
课程还特别介绍了独具特色的“柿染”工艺。通过展示古法制作的柿染布袋,家长向同学们揭秘了这项“太阳之染”的奥秘——青柿榨汁经发酵后,在阳光与空气作用下逐渐氧化,最终呈现出温暖的金棕色。从唐代漆器到明清油纸伞,柿染不仅承载着实用价值,更凝结着“顺应天时”的东方智慧。
守护自然:续写草木染的未来
在体验植物拓印环节,同学们用枫叶、花瓣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纹样。家长特别强调环保理念:“采摘一叶一花时,要像古人那样心怀敬畏。”课堂最后发出倡议:从“适量采摘”到“保护植株”,每个人都能成为非遗传承与自然守护的小使者。
“这堂课让我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尝试用洋葱皮、枇杷叶等材料进行家庭染色实验。正如家长讲师所言:“植物染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国人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传承。”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在少年心中播下了非遗保护的种子,让千年草木色在现代校园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