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特级教师工作室阅读教学联动研讨活动有感——吴沙沙老师供稿
将军山小学 吴沙沙
12月4日,有幸来到南京市龙江小学参加刘志春、刘红、李琳特级教师工作室阅读教学联动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围绕“教什么&怎么教”的主题呈现了胡芬霞、陈睿、朱鲲三位老师的精彩课堂。
在“教什么&怎么教”的主题引领下,细细品味这三堂课,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上受到很多启发:1.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2.对教学内容要有合理的取舍,我们要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目标设定清晰,在学生可达的范围内,要让学生知晓课堂教学目标。4.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胡芬霞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的一篇科普文《雾凇》。听完这节课,可以明晰地感受到教学目标为: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品味雾凇的美丽;背诵课文;仿照课文写一处雾景或雪景形成过程的变化。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读——品——背——写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也经历了由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形成能力的过程。
陈睿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一首宋词《清平乐 村居》,五年级的学生刚一开始接触词,因此向学生讲解词的特点,对比词与诗的不同自然是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完成这一目标之后,陈老师则直截了当地将本课的另外两项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1.解词义2.品情趣。在讲解词的特点时,陈老师通过配乐吟诵不同词牌名的词曲,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词牌的含义和作用。在解词义时,则采用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而品情趣部分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词的情感并读出这种情感。
朱鲲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一篇说理课文《学与问》,教学目标则设定为了解说理文的谋篇布局上。这篇课文讲学与问的关系,却侧重于讲“问”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朱老师带领学生回忆他们自己平时在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重视了“学”,却忽视了“问”,原来这是作者针对我们的学生有意这样写的呀!在明白了这点之后,朱老师当堂引导孩子们学会提问题,学会从问中学习知识,切切实实是一节体验式的语文课堂啊!
这次活动中,与会的特级教师和工作室的成员们还热烈讨论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大家认为“教什么”与“怎么教”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我们要挖掘语文的课程价值,对文本内容进行取舍,教那些有语文味的东西,教那些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东西。而教的方法也应该是专业的方法,这个方法要适切,要让学生喜爱,要提高教学效率。大家还不约而同地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我想,这大抵是由于所教的内容决定了教学所用的方法,而且我们不能过于重视方式方法和技巧,而将教学活动降低到技术层面。但我们不能否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劣也会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怎么教”的问题也不可小视。
其实,凑着这篇文章,我还想谈一谈“谁在教”和“在教谁”的问题。如果从表面上看,当然是教师在教,教的是学生。但是,进一步追问,我们需知道:在教学生的教师到底应该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教师所教的学生到底是怎样的学生?
非常喜欢江苏省特级教师李琳老师的观点,在教学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不仅有童心,更有懂得儿童的慧心。他还是儿童成长的伙伴和儿童成长的导师。做儿童的伙伴,就要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就要和学生坦诚相见。做儿童的导师就要学会倾听、关注儿童的心灵。要做好这样的老师,就必须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姓“小”,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游戏;儿童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想;儿童具有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语文课上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概念化的课文分析、公式化的语文练习,把教师的或是教参的思想强加给学生的做法,都是在把儿童往语文的世界之外驱赶。
思绪恣意飘洒,思绪也需落地开花。语文教学,且教且思考。